國人愛吃海鮮,但隨著海洋生態的變化,捕獲的漁獲逐年減少。加上生態永續的觀念,各先進國家也漸漸以養殖取代撈捕,形成新一波的養殖漁業盛行。台灣過去以傳統養殖場為主,近來也因單價提高、技術升級,帶動新一波的養殖青年投入此行業,發展精緻或大型養殖場,其中不少來自水產養殖系畢業的學生。
高雄海洋科大水產養殖研究所二年級的余柏樟說,會念這個系,是對水中生物有興趣,特別是小時曾養過魚,或在溝渠溪邊看過小魚小蝦,長大後就自然選擇這科系來就讀。
他自己對養魚養蝦很有興趣,大學時還曾到傳統養殖場去實習。當然老一輩的養殖業者靠的是經驗法則來養魚。他們對年輕人,以學校教的養殖法有些不信任。但透過溝通與嘗試,魚真的有比較健康,死亡率也會下降,這才能贏得老一輩養殖業者的認同,也才敢放手讓年輕人去試。余柏樟表示自己未來會想投入養殖業,雖有些辛苦,「但努力付出一定會有回報,這應就是生物本能的報恩吧!」他說。
打敗邊緣化,讓危機變轉機
過去台灣有養殖大國之稱,輸出石斑、鮪魚或鰻魚,都創造不錯的外匯。但中國的崛起,日本及韓國相繼投入精緻人工養殖方法後,台灣卻因少子化及年輕人覺得辛苦不願投入養殖場工作,使得養殖業受到威脅。加上台灣國土規畫及用水管理等規範限制,也讓養殖場生存空間受到限制,都不利養殖產業發展。
不過,危機就是轉機,環境條件愈是艱困,水產養殖科系就愈是重要。以高雄海洋科大水產養殖系為例,99到101學年學生人數反而增加了35人,102學年度新生報到也達105 人,算是滿招額度。
水產養殖系系主任瞿大維認為,因為環境愈來愈惡劣,養殖難度變高,所以更要用科技、專業的方式來養殖才具競爭力,因此危機也是轉機。 他也指出,很多的養殖場第二代,甚至第三代會選擇水產養殖系,因家族希望有人繼承接班,特別要以專業來提升技術,不再靠經驗來養殖,故鼓勵後代來讀水產養殖系。
化學及生物,搞懂就all pass
水產養殖系學什麼?簡單來說就是把水中的魚蝦九孔貝類,養得好吃,養得好看,就是此系的最大目的。再清楚一些,不論是海水魚或淡水魚、食用魚或觀賞魚,不分目的或魚種,只要是人工養殖的,就屬於此系的學習範圍,也是水產養殖系花4 年需要學會的課題。
這課題最重要的就是水質,水中生物靠的就是水來維持牠們的生命,因此,水產養殖首要學習的就是如何控制好水的條件,讓生物在其中維持健康的生命。否則水不健康,就直接影響生物,會讓魚蝦生病,甚至死亡。
水跟化學分不開,故此系非常重視化學專業,除了普通化學外,分析化學、有機化學及生物化學等,是重要必修的科目。其次就是生物學、微生物學及飼料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等,都是必修。甚至水產生物學、環境生物學,及汙水生物學等,一大堆有關生物的課程,也是此系的重頭戲。
實驗室多,石斑、孔雀魚都養水產養殖系的特色就是水族箱多,水缸多,養殖場也多。走進位在高雄楠梓校區的水產養殖大樓,不論是教室外或實驗室內,都擺滿了大小不一的水族箱或水缸,到處都在養魚、養蝦。
在這個系,摸魚可不會出事哦!就在校區的另一角,上千坪大的養殖場,老師正帶著學生「摸魚」呢!這可是上課實驗的一部分。學生畢業後的工作性質,其實也就跟養殖場做的事類似,因此正大光明的摸魚,絕不是打混,摸魚反而是了解魚是否健康呢!
水產養殖系同學畢業也可投入水族箱觀賞魚產業,因此,學生自己養水族箱,也是上課的一部分,既工作也可怡情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