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改變人生的50個【V】動詞

方正儀、高嘉鎂
user

方正儀、高嘉鎂

2015-01-30

瀏覽數 7,350+

改變人生的50個【V】動詞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你的人生,有沒有包含以下動詞?

【Manage 規畫】 不管薪水多少K,都為自己的「豬公」做好健康規畫。

【Give 給予】在寵物清澈眼眸裡,你才明白,原來,給予是愛最美的形式。

【Connect 連結】走出自己的小宇宙,說不定臉書創辦人佐克柏就是你朋友。

【Free 自由】有時你只是少了一雙飛翔的翅膀,噢,記得通過認證、小心駕駛。

把自己拍成一部電影,你認為會是什麼樣子?印第安那瓊斯的冒險片?鐵達尼號的災難片?金凱瑞般的喜劇片?美國作家唐‧米勒(Donald Miller)就曾被導演質問:只有這樣而已嗎?為什麼一點都沒有高潮迭起?有沒有更精彩的?

看完這部梳理自己過去的電影,咦,為什麼我的故事如此貧乏?觀眾甚至於你自己,會不會想要開罵說還我錢來?

所以他行動了。跟從小缺席的父親握手和好、登上3000 多公尺高的祕魯印加古道、騎自行車橫渡美國、談戀愛......,各種過去不曾做過的事紛紛出籠,讓整個人生動起來。

不滿意自己目前生活的人,常會有「現實無法改變」的錯覺,不敢行動,總是說服自己:「其實就這樣也還不賴。」人變得愈來愈被動,依賴別人給目標、給答案,逐漸失去生命力。

澳洲青年賽巴斯丁‧泰瑞(Sebastian Terry)在5 年前因為摯友驟逝,讓生活平凡美滿的他開始反思自己的人生,動筆寫下100 件死前最想做的事情並一一實踐。雖然其中有些事瘋狂得不可思議,但在過程中他面對自己的極限,體會到生命的美好,現在的他找到生命的目標,獻身公益,致力於激勵所有人勇敢追逐夢想。

將被動的「名詞」,轉變為主動的「動詞」

好友過世,為賽巴斯丁帶來一個以全新視野看待生活的清晰時刻:「一直以來,我都將自己的生命浪費在安逸的道路上,順應著社會對我的期望。如果還有另外一次機會,我是否會有所改變?」

行動,是他的答案,轉換思維,甚至改變命運。曾經一度遠離出版界,到工地、貨運公司當苦工尋找我的暢銷書《再見了,可魯》作者石黑謙吾,從挫敗中再站起來的關鍵,是他在黑貓宅急便搬運工一連串口號聲中赫然發現的「動詞」。

「我不扔包裹!」、「我不扔包裹!」、「我不扔包裹!」的連三喊,竟讓所有工人再也不亂扔包裹。用嘴巴喊出的簡單動作,讓身體下意識地達成目標,比起「小心輕放」、「好好處理」更有用。這就是主動性「動詞」背後的祕密。

在英語的世界裡,一旦將「名詞」變成「動詞」,像table a discussion、schedule an appointment,就會讓句子有動起來、讓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同樣的,擺脫被動的「名詞」,用「動詞」主動出擊,規畫、享受、歸零、陪伴、聽見、承擔、給予、改變、連結、開啟、捨得......,用行動翻轉人生。即使走上了岔路,選擇一個「動詞」,也可能幫你開啟全新的道路。

人生本來就充滿動詞:夢想不是用來炫耀的名詞,它是個動詞,應該成為行動的驅使力,每天都去完成一點;創新不是用來安慰自己的名詞,它是個動詞,唯有打破舒適圈,才能不斷超越;學習不是名詞,它是動詞,持續不斷地充實,才可能看到結果;愛不是名詞,它是動詞,需要表達、需要被感受,關係才能精進......。

我們都希望人生無比精彩,但事實上卻黯淡失色;我們常花太多時間躊躇猶豫,而忘了行動的重要,忘了付諸行動其實很簡單。

我們的每一天都是現場直播,我們自己就是這部實境show 的主角兼導演兼編劇,想要主導自己的人生,重要任務就是:將被動「名詞」變主動「動詞」,去改變、去感受、去挑戰、去承擔、去愛,讓自己的經歷更豐富、生活更完滿。

Now to 60,一輩子可以完成的風景

被動「名詞」變主動「動詞」,你需要的是「立刻開始」。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我們常常都會覺得生命還有很多時間、很多青春,總在嚷著:「我還很年輕,離60 歲還有很久。」

殘酷的是,時間,就像沙漏裡的沙,一顆顆數很多,又細又小,數也數不清;但放在沙漏裡,上層沙子往下奔流,一眨眼工夫全空了,下層累積細砂一動不動,成為時間的具體型態,60 年歲月,都在這裡。

從現在到60 歲,你有什麼計畫?對於計畫,你的想法是什麼?

都市酵母創辦人周育如,最近做了一個研究「Now to 60 一輩子可以完成的風景」,與20 來歲的青年學生進行調查訪談,請這些年輕學生畫出現在到60 歲的人生規畫,研究他們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

這群年輕的生命對人生藍圖的想像是什麼?周育如發現,平均來說,20-24 歲希望實習、當研究生比率最多;25-30 歲想做喜歡的工作;31-40 歲期待開工作室、照顧小孩與結婚;41-50 歲期待投身教育界;51-60 歲有4 成期望過田園生活,再來才是慈善事業及環遊世界。

對於規畫人生,總結20 位年輕人對「計畫」這件事的想法,認為期待與規畫不是互斥的兩極,最初充滿期待的計畫,但最後卻沒有完成,不代表失敗;不如說,沒照著最初規畫走的人生,才是最真實的人生。無論如何要過得快樂,但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方向,別讓人為你擔心,並且能獨立生活。

如何用有限生命,完成價值無限的期待值?周育如說,人生不只一條路可走,如果要讓事情變更好,就要有投資的遠見,也就是勇敢投資未知的未來。

20歲,7300多個日子已經過去,離60歲還有1萬4600個日子,年輕的心怎麼看自己的未來?一起看看周育如研究中訪問的年輕人心聲:

01 所謂的後悔,就是可以做決定的時候,卻把決定權交給上帝。我的人生很常計畫,有開頭,但不一定收尾。就算規畫時很篤定,但對未來還是有恐懼。人生規畫是很中性的,想做就去做。沒有方向的人會沒有安全感,我會鎖定方向之後專注地去做。有失必有得,每一次選擇就是每一次的放棄,被放棄的東西就是不被在乎的東西,不被在乎何來放棄之說。

02 父母為什麼被寫在我的規畫單上是有原因的,養家照顧父母是很大的責任,能讓父母完全放心,不能很任性自己只顧自己。

人生快樂就好,做自己覺得對的事,不要讓父母擔心。不會後悔沒完成的事,過了就過了,現在留下的事,必有更重要的原因。

人生規畫是嘗試,不是篤定。我不喜歡規畫,人生、夢想,我覺得10 年後的自己跟現在無關。會規畫但不會照著走,一直走的不是自己規畫的路,規畫的事從沒照預期完成。會知道大方向,但當下還有更多事想做。

03 我矛盾的時候會在睡前跟自己妥協,放下或想出解決方法。我認為放棄一件事情會得到一件事情。人生是有討論性的,不是自己說了就算。有沒有想做但沒做的事嗎?沒有,太容易忘記了,只記得好事,滿意現階段。嗯……也有的,我很少跟老爸相處,很少開口表達愛,還有將來想帶小孩到台東自己教。

總結:揮霍,花費別人的力氣和金錢,懷疑自己是否能負擔自己的開銷成本。

人生,是一個永遠的現在進行式

蘇格拉底說,改變的祕訣,不是多麼努力地和過去爭鬥,而是全力以赴地去打造全新的自己。這1萬多個未來日子,你想要用哪些動詞規畫你的人生、完成你的風景?

根據英國一項調查指出,受訪的2000 名成年人,認為幸福人生必須達陣的50件事,包括不用為錢煩惱、不為工作而活、嘗試各類食物、養寵物、一個人去旅行等。《30》以這項調查結果為基礎,列出「一生必做的50件事」參考清單(詳見P.38),這50 個動詞,將帶你走出你的小宇宙、聽見不一樣的內心、體會愛最美的形式、認識昨日種種成就今日享有的一切、揭開你從核果內誕生的謎底

......。

《30》也邀請6位名人導師,帶領我們用動詞改變人生。導演吳念真「Think思考」,在知識裡失去的智慧去了哪裡?如何才能點亮灰色日子裡的火光?導演戴立忍「Dream夢想」,召喚每日心中存在的Calling,用銀幕的浮光掠影解答生命缺憾;文史旅行家謝哲青「Believe相信」,旅行像一場由外而內、改變內心的深層革命,我來、我看、我思、我征服;和碩董事長童子賢「Imagine想像」,用老鷹的高度超越眼前侷限,在閱讀中映照生命的真實;世紀奧美前董事長丁菱娟「Choice選擇」,留白讓自己有時間去思考、去消化、去沉澱,人生一定要學會減法;Maker楊育修「Create創造」,用雙手的智慧,讓各種新的創意遍地開花,重新塑造自己想要的世界。

點選屬於你的動詞吧!就讓這50個動詞成為你日常生活一部分,讓它們成為你人生的現在進行式。Now to 60,你準備好要展開你的動詞人生了嗎?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