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去中國工作,一定要先了解狼文化。狼,來了!自中國積極開放市場以來,跨國企業爭先恐後駐點,當中國面對國際型企業與外來專業人才挑戰,制度改革連帶造成的劇烈衝擊,這股強勁力道將中國企業推向「企業狼」的轉型時代,因為他們知道,唯有變成「狼」,才能生存。
台北醫學大學董事長李祖德,是台灣研究「狼文化」的第一人。他說,台灣年輕人不知道怎麼跟狼打交道,這是他最憂心的地方。早在90 年代單槍匹馬到中國開展新事業,親身體驗了中國市場經濟與文化的巨幅變革。他傳神地形容,當時的台灣人像是獅子、當地人像土狼,對比第三波西進的現況,狼變成了獅子,台灣人卻變成羊。
狼沒東西吃得餓上3天,因怕死把本能發揮極致;台灣90年代電子代工的成功,卻讓台灣人太早住進舒適圈,只想如何降低成本,不思提升價值,「沒有略,只有術」。如今,台灣人責怪22K,為自己失敗找理由,成為一種社會時尚,台灣人不懂得從失敗中,找到下個階段成功的基石,這是盲點。
「狼」有著兇殘、拼搏的特徵,在荒野上的生存能耐、快速適應環境的能動性,完全呼應了中國市場的劇烈變動與激烈競爭的特性,「狼文化」遂成為中國企業奉為圭臬的組織精神。
李祖德認為,最大的問題來自台灣人對狼文化的陌生,貿然西進等同於「羊入狼口」。在充滿未知的險峻道路上,想在中國生存就得跟狼打交道,想跟當地人打交道,你就得先認識什麼是「狼文化」。
面對狼群環伺的中國市場,《30》專訪李祖德,分享「狼文化」的脈絡,告訴你怎麼跟狼打交道,知己知彼,就能智慧且勇敢地「與狼共舞」。
Q:「90年代,台灣人是獅子,當地人是土狼。經過20年,現在狼變成了獅子,台灣人卻從獅子變成了羊。」為什麼台灣人會在短時間內就喪失了競爭優勢?
A:「戒急用忍」是罪魁禍首,此政策是世紀性國家層級「媽寶文化」的翻版;若無此政策,今天阿里巴巴的馬雲肯定是台灣人,聯想、中芯、華為等都不會有今日全球品牌的局面,台商不會悲慘到供應小米手機零件,卻由大陸建立小米品牌的手機,「戒急用忍」是由「善意舖陳通往地獄的道路」的典型案例。
從人才的育成這一端來看,台灣就已經輸在起跑點。
中國發展快速,對高階菁英求才若渴,但只有很少數的人才能擠進大學窄門,因此大學畢業生素質高,對自我要求也很高。就業機會雖然競爭,但位置多,努力就會有好回報的誘因,使校園裡充滿著一股向上奮發的氣息。
台灣市場規模小,教改使明年可能臨界大專考生數少於招生數的死亡交叉,加上淺碟經濟對外沒有太大的吸引力。近年來,經濟成長每下愈況、薪資停滯、大學教育學用落差大、就業機會不足,自然反映在散漫的學習態度之上。在國際人才市場上,被取代性高,自然無法競爭。
台灣忽略「成本控管是有底限,創造價值是無限」這個道理,競爭力轉弱的核心關鍵在此。
Q:大陸市場的「狼性」其來何自?
A:大陸市場的「狼性」來自於中國企業、人才在體會全球化時代來臨,為爭取生存的激烈競爭,所準備的論述支撐。
狼文化有違儒家文化為主流的中國社會,我認為文化革命過程對社會的衝擊,有助於狼性文化近年在大陸社會的流行與接受。
中國原是一個封閉性的市場,在改革開放以來,面臨跨國外資專業人才,制度改革的激烈衝擊,加上近年來贏者全拿的競爭局面,中國企業深知必須轉型為具備國際性競爭的企業才能生存。
中國企業面對特許國有企業與有政策傾斜獎勵外資的不公平競爭,唯有拉動企業體由上到下每位成員的最大競爭力,才能讓企業有生存發展的機會。狼文化的論述,是建立企業成員易懂易行的發展共識,故有中國成功企業如華為、海爾、創維、百度等奉為圭臬。
改革開放過程中,全球最優秀的教練型國際人才在中國市場聚集,中國人在職場上面臨國際化競爭的壓力比台灣大,唯有積極、竭盡所能地追求成功才能生存。
狼文化具有兇殘合作、團結、拼搏、忠誠和諧共生等特徵,狼的生存能耐與高效團隊合作是企業研究狼文化、援引狼文化於組織領導的原因。在2000年前後,中國狼文化研究到達高峰,對正在成長擴張期的中國企業,是定位企業文化與核心價值很好的引用法則。
銳意進取,嗅覺敏銳的「狼性」,淘汰悠閒的「小資」。
Q:從90 年代開始,現已發展到第三波西進,環境局勢有哪些改變?
A:過去大陸聽外面的話,現在全球在聽大陸的話,這已是新常態了。
全球外資為搶大陸市場,2000 年開始都派產業頂尖高手到大陸,直接培養出一大批具全球視野、懂國際競爭規則的大陸頂尖人才,更帶動大陸教育與國際就業市場同步化,引領教育為產業培養可用人才的趨勢。
兩岸人才的差異性源於,大陸尊奉「狼性文化」,而台灣犯濫「媽寶文化」,大陸人才天天存在危機感而努力,台灣人才喜於舒適圈,集體催眠歧視大陸,冷水煮青蛙,很快就知曉。
台灣人才已不愛出國留學,未來台灣不會有國際市場洗鍊過的人才回台灣,再加上人才鎖國的政策,台灣人才沙漠的現象很快就會看到。
反觀,大陸人才瘋狂留美、留歐、仇日都不忘留日,90 年代出國留學並在國外就業的專才,更是今日大陸企業CEO 的要角。兩岸對比,今昔相異,何其不堪!
大陸以市場換取競爭關鍵技術的策略極為成功,山寨已脫胎換骨成為品牌。更以巨大市場為籌碼的高度,深諳占領產業規格制定者的競爭關鍵,交相利用與各產業巨擘談判,借光對方自建品牌,戰略高度之高完全符合「大略不能言」之論述。
Q:該如何跟狼打交道呢?
A:培養四感:「開創建設性的危機感」、「全球視野高度的觀感」、「做好每件事的責任感」、「塑造個人品牌的成就感」。
先要認識狼,才知道要怎麼跟狼打交道。要與狼競爭,就必須「兼具領頭羊的集體智慧和獨行狼的創意思維」。老師在學校應協助學生打好根基,練好「獨奏」本事,進社會要學會如何加入交響樂,在指揮棒下展現個人價值、實現理想。
台灣學生雖已認知到就業國際化的傾向,但因台灣媒體專業淺碟的趨向,和學生對於國際議題的忽視,無法深刻感受到生存的威脅競爭。
在北醫任教的通識課程「新常態時代的知識管理」即透過相關議題的討論,喚醒同學對全球化人才競爭的危機意識,進而產生自我提升的動能。課程探討中國的狼文化與台灣無法置之度外的兩岸競爭,在了解大環境的現實之後,並以央視製作的《大國崛起》紀錄片為核心教材,從以古鑑今的思辨中成長。
Q:請您給想前往大陸工作者一些建議。
A:知己知彼,自我挑戰,積極堅持,終身學習。
人生際遇的成敗取決於個人的中心思想、價值定位與思維邏輯。首先,必須認識自己並擬定中心思想與定位,釐清想做、該做、能做的交集點,把自己的努力方向集中在這個交集點上,不僥倖、不怕失敗、不怕吃虧,堅持目標一定會成功。
其次是不要怕競爭,競爭是最好的淬煉,但競爭靠的是實力,因此必須打造核心競爭力,包括專業能力、溝通整合的綜合性判斷能力,以及流利的外語能力。
用「做好面前每一件事」打造個人品牌,品牌差異化在於組合的特殊性,因此只有一項專業是不夠的,打造不同的專業,從專才變成整合跨領域的通才和拼圖高手。至於領導能否升級的關鍵,在於能否具備與意見不同的人共事、共同完成目標的胸襟與能力。
當然,要充分研究狼文化,學習像狼一樣地思考。最後,要加快學習與應變速度,不要害怕改變,培養策略調整力,持續地刻意練習、自我成長,用踏實、正向的態度面對人生。
要自我提醒一進入舒適圈就有危機警覺,這是殘酷的競爭法則,雖無奈也必須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