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千萬不要把自己做小了,想小了

沈芯菱》為什麼不做

徐仁全
user

徐仁全

2014-05-05

瀏覽數 5,000+

千萬不要把自己做小了,想小了
 

沈芯菱 最遠的距離,從「知道」到「做到」

「我年紀小,沒有資源,不能為這社會做什麼?更不可能改變什麼?」大多數的小朋友是這樣想的,當然父母親也不會覺得小學生需要為社會做什麼大事,把功課做好、品性學好就不錯了,這不是小學生的本分嗎?

沈芯菱也是在同樣的價值觀形塑的教育環境下長大,也跟著大多數的父母親的期待,做好本分的工作。但她,就是有那麼一些與眾不同的眼光,能「看」到這世間的不公不義,更「動」起悲天憫人的善心,憑著網路原生代的優勢,讓自己的小小力量放大,最終竟能發揮奇效,達到「改變」的終果。

沈芯菱認為,千萬不要把自己做小了,想小了。其實從小處著手,憑著一己之力,去改善小小的地方,累積起來,就會變大,讓更多人受益。

沈芯菱,對台灣人來說並不陌生,這位年約25 歲的年輕女生,竟已「做」超過14 年的公益活動!

從10 歲開始,大多數小學生正忙著補功課,或盡情玩耍,沈芯菱卻已「看

到」不公不義,「想出」解決方法,甚至「做到」推銷完滯銷的柚子,解決了阿公阿嬤的麻煩,這僅僅才10 歲年紀的小女孩,她竟做到了,為什麼?

接下來的事蹟有如天方夜譚般的發生著:小六時,透過網路建立「安安免費教學網站」,幫助無資源的學童能得以自學,補強課業。國一時,她舉辦免費英語學習營,讓75 位弱勢學童獲得英語教育。

國二的她,大膽投書媒體,舉發柳丁1斤1 元的事實,引起社會關注,最終竟也解決了柳丁賤價的問題。國三,舉辦青少年創作展,開啟創作風氣。

高中3 年,沈芯菱也沒閒著,發起送電子辭典給原住民學童,發起送眼鏡給弱勢學童,建立台灣媳婦學習網站等,一一完成,嘉惠更多需要的人。

目前她在台大新研所就讀,一半時間投入記錄台灣的工作,包括基層工作者的臉孔,同時也記錄各地的風俗民情活動,展開「希望台灣工程」。直到現

今,她仍在全台灣走透透,開著老爸擁有的20 多年高齡的老車,記錄台灣

島上的點點滴滴。

為什麼做這些事?為什麼不做!

很多人都會問沈芯菱為什麼做這些事,為什麼一位國小四年級的女生,就會想到替阿公阿嬤解決3 萬顆堆在屋內賣不出去的柚子?為什麼一個才剛摸電腦的小五女生,會想到運用老師教授的簡易電腦技能,就架設一個免費學習網站?讓學童能線上學習。

太多的為什麼會被問到,也不時圍繞在她旁邊。她知道這個社會有很多遊戲規則,包括每做一件事,就有一堆來自周遭認識或不認識的人提出疑問:為什麼要做?妳一個人做嗎?妳有什麼資源?妳有錢嗎?

「驚訝、納悶、懷疑的反應不曾間斷,從過去到現在,都有。」沈芯菱說,

這就是社會的主流價值觀,這也是既定的遊戲規則。大家都認為做事一定要

有動機,甚至是偉大動人的理由,沈芯菱才會做這些事,付出心力。

但沈芯菱的回答很簡單:「我只是看到在乎的人的需要,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解決而已。」她只是很簡單的「看到」旁人的需要,用自己熟悉且喜歡的

方式去「改變」、「滿足」,就這麼簡單。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其實,每當有人問她:「為什麼?」,她心裡卻是想著:「為什麼不!」這樣的轉彎思考,讓她把很多的負面轉為正面,把抱怨變為抱願。因此,她做這些事都會想:我可以幫他們解決嗎?為什麼不是我?為什麼不是現在就做呢?

「 為什麼不!」讓沈芯菱換了思考模式,用更主動積極的態度去面對,也讓事情更即時的去改善、解決。

最遠的距離,從知道到做到

沈芯菱用她敏銳觀察力,常常看到身旁人的需求與欠缺。當她發現產地的水果攤柳丁1斤只賣1元的現象,她覺得怎麼會如此賤賣柳丁。進一步訪查果農,果農告訴她事實如此,他們都懶得採收,因為連工錢都不夠。

因此,她投稿寫了一篇文章呼籲政府實質關心農民,解決1粒柳丁不值1元的問題。後來引發農委會的澄清,甚至還有親友及老師來相勸,希望她少講話,不要再引起是非。這件事也讓父母有些擔心,怕會影響她的求學過程。

後來她調整到解決問題,而不只是丟出問題。透過媒體的報導,國軍發動採購柳丁,各學校也鼓勵學童吃柳丁,也解決了柳丁賤賣的現象。

「知道不難,做到才難,」沈芯菱認為。大多數的人都有一顆憐憫之心,會看到周圍人的需求與不足,也知道該如何解決,或協助改善。但真正去做的人就少之又少,她才會感慨的說,最遠的距離是從知道到做到。

對她來說做到也曾經很難。小六時,她想辦一個英語夏令營,大家都覺得不可能辦到?甚至被誤解為是詐騙集團。沈芯菱面對各方的質疑,也會灰心氣餒。母親即時的安慰她:「如果妳不做,就真的是詐騙。」她聽了,全力以赴,結果有75位學童參加受惠。

溫柔的小革命,一點點改善

沈芯菱提醒,別高估10年後「想」做的,卻低估現在「能」做的。很多人想了很多,也想了很久,總覺得要等到時機成熟、萬事俱備才開始做。其實做只要踏出一小步就可以開始,成大事也是從第一步開始去完成,勇敢踏出第一步最重要。

25歲不到的沈芯菱已做公益14年,比別人早就做公益,其實祕訣就是「想做就去做,千萬不要覺得自己很小,沒有資源」這句話上。

其實,做事不用想著做大,資源不多就用資源不多的方法,一樣能做。沈芯菱從沒想過做「大公益」,她的出發點都是身旁人的小問題,小問題不會減少她改善的興致。其實,小問題改善,對當事人來說往往是大改善、大公益。「免費教學網站」的發想當初只是為解決一位好同學沒錢去補習班上課而成立的,現在卻成長到900萬人次上網使用,變成大改善。銷售柚子也一樣,本來只是解決阿公阿嬤中秋節滯銷的柚子。後來成立了農業銷售平台,累積賣出了雲林100萬斤的柚子,變成大公益。

臉上總是帶著甜美笑容,露出小酒窩的沈芯菱說,其實她每次的發想都是解決小事情,後來發現大家都有這樣的需求,就愈做愈大,影響力也變大許多。她形容自己看到這些不公義、弱勢教育、貧困不均等問題,都不是一步就要登天,一舉就要全部改變,而是把大目標分解成許多的小目標,一個一個去實踐、去改變,就有一天達到全部改變的目的,她形容這些是「溫柔的小革命」。

她認為,做公益或幫助別人,這些到最後都是好事,如果你沒有發覺到,那是你還未走到最後,所以她鼓勵一起做公益的朋友,一步步走,一點點做,總有一天到最後,成好事。

不接受捐款,獨立客觀

9年前,她經過一個工地,看到一位站在鷹架上的工人在綁鋼筋。此時有一對母子經過,媽媽訓斥小孩說:「如果你不好好讀書,你就像那位阿伯一樣,一輩子當工人,沒有出頭的一天。」當下沈芯菱看了那位阿伯,心想最好阿伯沒聽到這句話。

當時她身上有相機,就隨手拍了阿伯認真工作的畫面,回家後開啟了她記錄台灣草根臉譜,台灣各地的風俗民情的願望。她的動機也很單純就是「愛」,她愛家人,她愛鄰居,她愛同學,她愛這一塊土地上的人。但這些鎂光燈不會打在他們身上的基層農民及勞工,沈芯菱發願要記錄他們的辛勞,為他們所付出的,留下紀錄,以供後代年輕人能看到、知道。

14年來,沈芯菱用自己的小「愛」,產生感動,化為行動,一步步去執行,這一路走來,驚人的是做這些事,都是沈芯菱自己拿錢出來,沒有任何企業或個人捐款。她所支出的500多萬元,都是憑她一人5年來進行的500多場演講,及接商業攝影或婚妙攝影案子的所得而來。當然,也跟媽媽借了錢,目前尚未還清。

沈芯菱說明,不接受捐款的主因是維持自主客觀性,不會為利益團體所左右。同時,自己賺的自己用,會更珍惜,物盡其用。最重要一點是,她想給所有想從事公益的朋友一個範例:「不是要有很多錢才能做公益」,沒有大錢就做小公益,很多公益也不用花錢,一樣能幫助人。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