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生性謹慎也很冷靜,為人不錯, 相處起來完全不乏味;他們能接受異己,還懂得為自身的財務負責任⋯⋯, 他們是誰?公布答案後可別太驚訝,因為他們正是美國歷史以來最大族群、也是為人所詬病的千禧世代(Millennials)。
被視為失落一代的千禧人
1980 至2000 年出生的人被社會學家稱為千禧世代,他們是戰後嬰兒潮的第二代, 從現在10 多歲的青少年,到30 出頭、已進入社會的人,都屬於這群「我我我世代」(Me Me Me Generation)。
不過,聽到上面描述的千禧世代特質, 很多人可能會反問:「他們不是每天只在臉書上膨脹自己嗎?」、「他們不是都有公主病、王子病嗎?」、「他們不是只會打卡按讚兼上傳照片而已嗎?」還有人說得更直接: 「這些人就是懶、自以為是、自私、自戀又加上很膚淺罷了!」
的確,太多研究調查可以支持這些負面說法。例如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調查發現, 2009 年的學生比起1982 年的學生自戀程度高了58%。另有研究指出,40%的千禧世代自以為每2 年就會被升遷一次;而且中學女生未來希望成為名人助理的人數, 是想成為參議員的3 倍;但只想在一家公司當助理的人,卻是想升遷為執行長的4 倍之多。
《時代雜誌》(Time Magazine)特約記者史坦(Joel Stein)就從身為X 世代(生於1961-1980 年)的角度來看這群人。他發現,由於全球化浪潮、社群媒體興起,各國的千禧世代負面特質都很相似,連深具傳統文化的中國,也因為都市化、網路興起、一胎化等原因,使得其千禧世代也被貼上「過度自信」、「小皇帝」等標籤。
過多的千禧世代負標籤
會出現這個世代,主因是1970 年代人們開始相信,要增加孩子成功的機會就要先提振他們的自尊心,殊不知強烈的自尊心容易變成自戀,而自戀卻對維持一份工作和一段關係沒什麼正面幫助。
同樣的,同儕朋友間頻繁的往來也造就千禧世代的興起。這是相較於百年前的人早早離開學校,被迫在家或工作場合與年紀較長的人相處;但千禧世代卻在手機普遍的時代裡,時時刻刻以訊息和朋友互動, 同儕壓力於是造成「反智」、「反歷史」、「反口若懸河」等負面影響。
這種影響當然來自於科技的進步,你可以在公共場合看到許多人排排坐,埋首螢幕或刷手機, 卻從不看彼此,他們看似平靜,但其實都陷入焦慮中。而美國更有一批被實境秀養出的千禧世代,他們習慣流水帳式的內容,隨時都準備著上節目的樣子,這讓他們的自戀情況更嚴重,失去認識自己的機會。
而這些現象都讓大家對千禧世代的批評聲浪高張, 說他們缺乏與環境互動,沒什麼創造力,也說他們因為缺乏面對面交流,不僅不懂得關心他人,也缺乏同理能力,更遑論了解他人的觀點。
然而,批評者或許也要反問自己:這些觀點真的可以認識千禧世代嗎?真的能同理他們的行為嗎?這真的是公允的批判嗎?答案當然是「不!」
在科技還不像現在這麼發達的時候,許多人也都有這樣的經驗:找朋友到家裡來看照片,自己翻著結婚照、出遊照、孩子的照片拚命解說,卻無視於朋友一旁偷偷打哈欠,而且許多人家裡的櫃子上都擺著家庭照片,時時表現家人間的幸福,這不也是過度自戀的表現?因此史坦大聲替千禧世代平反:「他們是這樣, 我們何嘗不也是呢!」
為適應環境而發展的特質
時代在轉變,老一輩的人或許都上過戰場,也經歷過經濟大蕭條,這讓他們以追求穩定安全的生活為職志;但千禧世代卻是在911 恐怖攻擊、沒完沒了的政客緋聞、還沒成功的「阿拉伯之春」等事件中長大, 「他們不是新的族群,他們只是想要不斷適應快速改變的環境,」史坦說。
從這個觀點出發,其實你會看到千禧世代是非常具有能量的。他們從小接收的節目裡少有父母的角色, 這讓他們不那麼尊重權威,但也不痛恨權威,所以他們不見得對父母唯唯諾諾,但他們也不吝於和父母分享他們想法。另外,他們或許很喜歡在網路上關注名人、看名人實境秀,但這也是他們對於能和成功人士沾上一點邊的自信做法。
他們的力量同時也正在改變社會。為了避免招不到新進軍人的窘況,美國軍隊已一改過去多年的募兵標準,降低體能標準。而企業也因應千禧世代興起,工作環境變得愈來愈貼近他們的需求,例如動畫公司夢工廠(DreamWorks)就提供員工攝影、雕塑等課程, 這也讓30 歲以下族群占員工數25%的夢工廠,能留得住年輕人才。
重新審視年輕一代的價值觀
進一步思考,其實千禧世代也是很謹慎的一個世代。他們可能動作沒那麼快,但這代表他們小心翼翼面對世界,執行前也會先思考步驟。同時,他們人很好也很友善,不咄咄逼人卻也不會講話乏味。更重要的是,他們能接受許多差異性,這種差異不只是同性戀、女性、弱勢而已,而是許多連聽都沒聽過的次文化。
「的確有很多數據顯示,千禧世代有自戀、懶惰和妄想等傾向,但這個世代的偉大之處並不是被數據所決定,而是被他們如何面對降臨自身的挑戰所決定,」史坦說。
世界變得愈來愈平,而千禧世代為了適應環境變化,更可以從他們身上看到正反兩面特質。像是千禧世代心中沒有權威領導,這使得「占領華爾街」或「阿拉伯之春」這類革命都得不到最終勝利;千禧世代心中有神,但他們卻不願意隸屬特定的宗教團體; 千禧世代消息靈通,卻少見付諸行動;千禧世代信用負債不多,但卻常賴在父母家;更有趣的是,千禧世代很愛用手機,但卻不見得喜歡講電話。
而面對這群未來社會棟樑,年長者也開始願意調整自己的態度了,因為他們知道,主宰全球觀念多年的馬斯洛需求理論不再能解釋這些人的行為,因為能滿足他們的,不再是基本的金錢或財富,反而應該以自我實現促使他們做出更多的貢獻。
所以,如果你還拿草莓、水蜜桃、櫻桃、柿子、豆腐來形容這群千禧世代,那就真的落伍了。了解他們所處的時代,理解他們用手機溝通的模式,才能真正同理他們,也才能讓他們展現屬於自己的新興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