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灣到非洲的漫長航程中,便可感受兩種世界轉換的界線:前往先進國家的旅客,多半身著名牌服飾,手提公事包,帶著數位相機、手提電腦等等的科技用品;但從南非約翰尼斯堡往馬拉威的飛機上,除了帶著簡單行李的當地人以外,便是穿著簡單T恤、穿著球鞋,背著背包的人道援助者和傳教士。
到達馬拉威,等候你的,不是寬闊便捷的捷運、公車系統,更不是冷氣轎車或巴士;而是沾滿紅色泥土的四輪傳動車,這意味著這裡的路況非一般交通工具所能承受的。唯一一條較好的「國道」筆直貫穿狹長的馬拉威,雖說是國道,其實和台灣普通的一條省道差不多寬。
四輪傳動越野不越貧窮 如果
我們用這樣的圖像來認識馬拉威,甚至是其他發展中國家,似乎能感受它們與已開發國家間的差距,然而,這之中的距離並不是便利交通系統與沾滿紅泥土的四輪傳動越野車一般簡單。
根據一份聯合國發展組織(United Nation of Development Program)的人類發展報告(Human Development 2003),報告中指出全球175個國家當中,有34個國家是低度發展國家,其中就有29個在非洲。
馬拉威的土地面積為台灣的4倍,人口不到台灣的一半,人口平均年齡是37.5歲,人口平均成長率為1.9%(每個婦女平均生育6.1個小孩),而50%的人口小於15歲。平均國民所得是615美元的馬拉威,是世界第三貧窮的國家。
這個貧窮的國家的經濟結構有85%是農業,多半自給自足,若有剩餘,才會送到市場販賣。一把青菜約為12kwacha(馬拉威幣,約4塊錢台幣),一個醫院工人平均一天薪資為55 kwacha,所謂的「市場經濟」在這個國家顯得很不活絡,但並非不存在。
煙草出口成大事業 都市地區仍
有許多超市或是商店,然而,從置物架上的商品便可以看出商業活動很「無力」:餅乾全都是「universal」生產的;麵包都是「bakers」製造的;飲料類從碳酸飲料、果汁到啤酒,都是「可口可樂」相關產品。諸如此類的壟斷情況嚴重,讓人覺得乏味,不只商店裡的商品選擇少,連攤販賣的種類都寥寥可數,這樣的景況,除了呈現資源貧乏的事實外,也點出了這個國家經濟活動的遲緩。
但是,經濟遲緩並不代表馬拉威自絕於外。馬拉威除了生產糧食以外,也種植煙草、糖與茶,這三樣產品為出口的大宗,尤其是煙草業是獲利的來源。但馬拉威境內並沒有煙草加工業,而是將其運往英國等國家加工製造,也因此沒有這樣的一個工業系統來支撐整個馬拉威的經濟。
對於少數人來說,煙草是賺錢的大好方法,他們省吃儉用買了一輛裝載煙草的大卡車,將煙草運到交易的地點, 若能達成交易, 一大卡車的煙草,往往可賺到萬元美金的錢,是項利潤很高的「事業」,然而,這種事業仍是要付出相當的風險,因為在交易的過程中,常得等候三周到一個月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這些卡車司機吃喝都在他的卡車上,卻不一定能成功交易,算是相當辛苦。
非洲意象是門好生意 除此之
外,「非洲意象」似乎也是一個可以經營的事業。儘管馬拉威是個觀光不發達的小國,仍而,從國外來的人道援助工作者、志工,或者是遊客,都不免會想將「非洲」帶回家去,因此,非洲意象的工藝品、繪畫便成為一種經濟資源。在馬拉威湖邊的Nkata bay除了是重要的觀光景點外,也是著名的藝術品集散地。只是,不知道為什麼,那些畫和木雕都是差不多的樣式與圖樣,讓人不禁懷疑,背後是不是有個馬拉威的「生活工廠」在經營著?當然,這只是一個不負責任的揣測罷了。
受限於經濟力、建設與資源的馬拉威幾乎沒有創業的可能。但是,來自於那個視手提筆記型電腦、數位相機和手機為生活必需品的世界的我們,卻對於這個「無趣」的世界有著「可能」的想像:開一個可以跟「universal」抗衡的餅乾工廠、開發一個別於「可口可樂」相關產品的飲料、賣另外一種品牌的麵包……
在這個缺乏室內電話的國家,手機已經成為社會菁英、知識份子、外國志工必須的通訊設備,許多商店開始賣「手機易付卡」, 但卻買不到手機,使得來自科技島的台灣技術團、醫療團的工作人員,每次回國都背負著幫忙買手機的使命。也許,馬拉威人可以試試做做手機生意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