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台灣的吉他演奏家為了找到好琴,跑到西班牙一位製琴師的工作室,打算買一把大師製的手工吉他。這位大師叫演奏家彈幾首曲子來聽聽,彈完後,大師對著這位不辭辛勞飛越了半個地球來找琴的演奏家說:「你回去練個七年再來吧。」
有些人覺得這位製琴師未免太不近人情,但這個故事讓當時還是大學生的汪正榮銘記在心,他反而認為做樂器就該如此,不但要為演奏者量身訂作,而且更應該只賣給配得上的人。
45年次的汪正榮大學時就讀逢甲水利工程系,現在的交通部長林陵三是他的老師,同學鄭仙偉後來也當了工學院院長。他在學生時代就熱愛古典音樂,會彈吉他與吹長笛,那個故事就是當時學校社團吉他老師的親身體驗。
畢業後依照所學,汪正榮進入工程界,在一家大企業當工地主任。人的命運就是這麼奇妙,某日,公司另一進口樂器的部門決定要開始在台灣製造長笛。這位會吹長笛的工程師當然成為接下這個工作的最佳人選,不過要從黑手做起,當日本師傅的學徒。
這位大學畢業的工地主任因為對音樂的熱愛,就此開始進入工廠敲敲打打,幫日本人大量生產樂器。不過那個西班牙製琴師的故事他卻不曾忘記,汪正榮開始思考如何讓長笛發出更好的聲音,而他的水利工程背景,讓他可以用科學計算來改善製作方式。
汪正榮認為日本人的生產方式做不出好長笛,「一個簡單的數學根號題,全公司竟然沒有人會算。」想利用理工專長改善品質,卻碰了釘子,而且日本來的技師也不願意採納一個台灣學徒的意見。「我連辭呈都沒寫!」汪正榮幾乎是拂袖而去,再也不去上班了。他決定把積蓄全部用來買機器,自開工作室生產長笛,而且只接受訂做。
因為每個人的嘴唇、牙齒形狀都不一樣,手指長度與手掌大小也不同,吹奏習慣更是因人而異,汪正榮用科學計算來為每位顧客量身打造獨一無二的長笛,他把學校教的「流體力學」應用在長笛製作上,自己開發新的材料,讓每位演奏者都能吹出自己想要的音色。像這樣完全不賣成品,只接受訂做的長笛師傅,全台灣就他一位。如果有人上門,希望先試試他的作品,他會兩手一攤,直接對客人說,等你相信我的技術品質後再來跟我訂吧。
而為了專心做長笛,汪正榮還把工作室特地搬到偏遠的竹圍,「因為在市區,每天接維修的生意就沒時間了,無法專心製作。」雖然如此,仍然有許多人帶著高價的進口品,找到這沒有招牌的「鐵工廠」,希望汪正榮能幫他們調整調整,讓音色更佳。還有歐洲的樂器製造商看上他的技術,要幫他辦移民,不過汪正榮斷然拒絕,「我要留在這裡為台灣的演奏者服務。」
以一個人的精力與時間,又只接受訂做,產量這麼少,難道不希望多接點生意多賺錢?汪正榮聽到這個問題,只輕鬆地回答:「反正我就是用這種方法,做到趴下去為止!我這輩子能做的數量大概就是三百支,有緣人就能買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