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年前,我在聯合報發表了〈天下哪有白吃的午餐〉一文,引起了熱烈的迴響。這個觀念即來自傅利曼教授的提倡。他自己甚至說過:「我所有的經濟核心思維是環繞著『天下哪有白吃的午餐』的理念。」
這位一代大師已於11月16日去世,享壽94。
不論是寫學術性論文或一般性評論,他是一位具有創見的大師。創見一定帶來爭論。他率真而又堅信自己站在真理一邊的個性,也使他變成了一位爭論性的經濟學家。二十多年前的三次訪台,曾對當時中央銀行總裁俞國華等做過一些政策建言:如中央銀行都可以考慮裁減。
他精深的經濟理論只有從他近三百篇專著及論文中去尋找。但是他對市場經濟在政策層次上的見解,可以從他與他
夫人著作《自由抉擇》、及一些時論或專訪中找到線索。
當代經濟巨擘 倡導自由經濟
在傅利曼教授的經濟邏輯世界中,政府的管制要減少到最低,人民誘因要發揮到最高;市場上充滿了戰爭,當然沒有聯合壟斷;消費者有足夠的情報,當然可以做明智的選擇;賺錢的廠商不斷地擴展,虧本的事業應任其倒閉;政府預算沒有赤字,貨幣供給量受到穩定的控制;窮人申請救濟時就給他們現金,富人創造財富時就給他們減稅;人民資金與貨物可以在國內外自由地流動,沒有本國的干預,也沒有他國的限制;在公開競爭下,效率比公平更重要;在現代社會裡自由比平等更可貴;人為了滿足自己私心, 結果反而是利人;人如果一心為了利他,結果反而是兩邊落空。
他心目中的這個理想世界變成了人間的天堂,問題是到天堂之路何其坎坷!因此我們不得不問:為什麼他的想法即使在自由經濟色彩最濃厚的美國也難實行?這就牽涉到五塊大石頭:
(1)與流行觀念不相符合
(2)受個人利益團體反對
(3)政治風險太高
(4)效果在短期間不易察覺
(5)實際執行困難
如果大家各自站在本身立場, 沒有敢做敢為的決心,堅持「到天堂之路要經過地獄」——付出的代價太大而不值得改革,那麼,他也許只能慨歎地說:「你們仍然沒有瞭解我常用的這句話的真意:『天下哪有白吃的午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