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在台灣一談到文化創意產業,好像就是產品
設計的代名詞,大家也都一窩蜂朝這邊發展?
答:目前台灣的創意產業,要在世界舞台與別人一較高下,機會最大的是產品設計,而不是建築;因為建築需要龐大的資金與國家政策投入,不是建築師想做就可以去做的,西班牙的畢爾包就是政府積極投入的結果,韓國的影視產業也是如此。
以台灣的現況而言,最容易做的就是產品設計,因為最容易被看見,所以民間有限的創意資源都集中在設計上。其實,我沒有那麼擔心創意產業集中在設計,我反而建議大家要思考的是,我們的產品設計是否已經達到世界水準。
問:達到世界水準需要在地文化的支撐嗎?有人說台灣的創意
設計只有空殼子,沒有文化在背後支撐,你怎麼看?
答:這正是文化創意產業要思考的另一個方向,我們有沒有辦法在做設計時,展現我們的文化特質;但是,現在談到什麼是我們的文化,很多人都答不出來。日本人談到他們的文化時,從來都不避諱談到源自中國隋唐的影響;台灣在做產品設計時,應該要回過來看我們有哪些文化根源,文化這種東西如果很認真呈現出來,就會成為很特別的東西。
當年中國大陸用文化大革命這麼大的力量,下這麼大的決心砍斷過去的文化傳統,砍得動嗎?現在還不是乖乖地
回來。歷史已經表演給我們看了,台灣這幾年是反過來在自綁手腳,讓中國大陸超越我們。
問:那什麼是台灣的文化?如何思考?
答:我們先來定義文化,從文化創意產業來思考,有兩個方向:一是想事情的哲學;二是看事情的美學,其實台灣都擁有這兩項特質。
台灣是個有文化的地方,如果我們從經濟層面來談,台灣的經濟是中產階級,它的底層與頂層不多,中間比較胖一點;但是如果從文化層面來看,我認為它的底層較胖,上面比較窄,這是因為台灣在經濟成長過程中,故意讓文化落後,這樣經濟才可以快速往前走,從某個程度來講就是犧牲文化。如果當年大家都有擁有想事情的哲學,想得比較深,看事情的美學也比較纖細,那麼台灣當年的經濟可能無法發展得快。
鄧小平不也是走同樣的路嗎?基本上就是犧牲了很多文化這類的東西,現在回過頭來想處理的,就是這種時間造成的文化落差,這個現實必須把當年賺到的一部分資源挪到文化這一塊,努力拉高水平,這是我的體會。
其實民間已經開始動了,雖然很慢但畢竟有動作了,郭台銘為什麼最近開始發展影視產業?因為他很聰明,他發現他原本賴以賺錢的技術就要被中國趕上了,他看出文化產業的利基,所以開始把錢投進去。
問:年輕世代應該如何培養創意的思考?
答:書讀太少,閱讀不夠深入,這是現在年輕一代普遍的毛病。前幾天我在車上聽到一個很受歡迎的廣播節目,介紹蘋果電腦創辦人史蒂夫‧賈伯斯的起起落落;剛好我對這個人有一點研究,我發現這個節目介紹他時談得太簡單,只碰觸到事情的表面,例如他哪一年離開蘋果電腦,哪一年又光榮返回。如果你有更深入研究,就會發現,表面上史蒂夫紅了,所以蘋果電腦請他回來;事實上,史蒂夫是一個令人折服的談判高手,他在皮克斯(Pixar)時,就是因為他擅長談判,把皮克斯這樣一個代工公司,提升到與迪士尼相等的地位,這就是他成功的原因。
台灣年輕人目前最缺乏的就是系統思考的訓練,系統思考會要求建立一個架構,而不是操作一個剖面;剖面操作很容易,但是利益都是別人賺走,你自己卻永遠都摸不到。
當我們想得不夠深,看得不夠真的時候,你會發現永遠都在看人家變魔術,卻看不到他用什麼方法變魔術,結果你永遠都沒辦法變成魔術師,只能當觀眾。台灣年輕一代的設計家若要在國際上一展長才,就要成為魔術師,否則永遠只是在介紹別人的魔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