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第四屆台灣企業傑出管理人獎頒給了伊甸基金會執行長陳俊良,這不僅是首位非營利組織管理者獲得肯定,也誠如陳俊良的得獎感言:「不管在哪個領域擔任管理階級, 都要不斷創新,注入新思維。」
這是陳俊良的心聲,投入伊甸長達二十四年的他,就是靠著不斷創新的思維,把慈善組織從傳統的悲情訴求中解放出來,不僅催生了陽光基金會等其他團體,帶領弱勢族群走上街頭爭取自己的權益,更促進殘障福利相關法令的訂定。
二十幾年前,出身富商家庭的陳俊良雖然謙稱自己是誤打誤撞,在因緣巧遇已故伊甸創會董事長劉俠之後,闖進非營利組織裡,但是他在伊甸創會時,就寫過一篇探討非營利組織未來的文章,痛陳慈善組織如果只是訴求悲情,不過是換一個方式在做乞討的工作,如此,整個慈善行業不就是一個高級乞丐的行業嗎?
這篇一針見血又直指問題核心的文章,雖然不知道在當時是否造成多大的影響,但是也可以看出,當年才20出頭的陳俊良,對於非營利組織的未來就已經展現宏大的抱負理想。
如今已經5 6 歲的陳俊良回想起自己寫這篇文章的心情,熱情不減當年的他,談起自己為何一直致力推動非營利組織的管理與績效,他說,如果我還是沿襲傳統訴諸悲情的那一套,就連我們自己工作者都會因此心理不健康,如何去倡導更多年輕人來加入這個行業?又怎能鼓勵你的案主要脫離悲情,迎向陽光?
揮別悲情,靠自己爭權利
一頭亂髮,始終帶著笑嘻嘻面孔的陳俊良,很容易跟周遭的人打成一片,但是談到如何保障殘障朋友的福利,神情就變得堅毅不可欺,正是憑著這股堅毅不撓的氣勢,他從伊甸創會時期僅憑劉俠的20萬元國家文藝獎獎金,加上兩個打工的工作人員,卻用滾雪球的方式,讓伊甸可以透過自力更生的方式將慈善事業愈做愈大。
陳俊良常常打比喻說,做慈善事業不能一直在下游撿垃圾,上游如果不去防堵檢查,下游的垃圾永遠都撿不完。當年他在推動殘障就業時,就看出非營利組織在執行殘障職業訓練時,一年頂多只能訓練兩百人,還必須保證百分之百的就業率,那麼十年下來也只能訓練兩千名殘胞,對於人數龐大的殘胞來說,根本就是杯水車薪。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陳俊良參考美日的做法,發現日本用強制定額雇用的社會立法促進殘障者就業,於是他把日本模式搬到台灣,將《殘障福利法》草案修改成政府機關每五十人應雇用一名殘障者,民間企業每一百人則應雇用一人,經過十年的修法,在總統公告且三讀通過後,殘胞一下子就多了一萬多個就業機會,「這是我們自己要花好幾百年的時間才做得完的事啊!」陳俊良不無成就感地說。
可別以為陳俊良是用低聲下氣的方式來達成,為了幫殘胞爭取福利保障,更為了讓大眾正視殘胞的生存環境,他帶著草案到政府八個部會裡逐項討論條文,就是為了避免各部會互踢皮球的心態,如果請願不受重視,乾脆寫大字報,敲桌子抗議;1989年底,更帶領全國殘胞走上街頭抗爭,從最前排躺的是植物人,接著是坐輪椅的殘胞,然後分別是拿著柺杖的殘胞、智障與視障等共五百人,成為全國殘障同胞有史以來最大的街頭運動。
有效嗎?不到半年,立院就完成修法,有一名立委跑來跟陳俊良說,你們是中華民國有史以來,民間單位提出修法最快的。這件事情讓陳俊良體會到,權利是要自己爭來的,即使你是慈善單位,權益也不會自動從天上掉下來。
走過社福二十幾年,從當初篳路藍縷的艱辛,到現在大環境的轉變, 陳俊良有很多觀察, 他表示, 過去是面對開路的挑戰,現在是資源分配的問題。這些年慈善組織蓬勃發展,也愈來愈多元化,雖然大眾愈來愈重視非營利組織這一塊,願意出錢出力的人也變多,企業也開始主動去幫助弱勢團體, 但是餅就這麼一塊大,如何做資源的公平分配,成為現階段的挑戰。
等待補助,不如自給自足
「這幾年政府也窮了,以前把錢放在銀行還可以孳息,現在利率下降,慈善團體與其等魚吃,不如自己找根釣竿學釣魚。」陳俊良再度發揮管理能力,他看到殘障同胞使用的輪椅必須高價自國外購買,乾脆自行找國內生產輪椅的廠商,再透過教會協助,發起捐贈一千台輪椅到柬埔寨及阿富汗這兩個因地雷而受害的國家,缺工的廠商接受陳俊良的推薦,雇用殘障同胞生產輪椅;陳俊良再進一步與各大醫院附近販賣醫療器材的店家合作,在他們將事業轉移到中國之際,將他們生產輪椅的機器買下,條件是將生產線的技術轉讓給伊甸,如此一來,伊甸開始擁有自己的輪椅工廠,可以提供價美物廉的輪椅給殘障朋友,又能提供就業機會。
把慈善當成事業來經營,隨時都在動腦改善弱勢族群生存環境的陳俊良, 常常告訴大家,所謂的社會工作,就是去做各種社會資源的應用、開發與創新。陳俊良深刻了解訴求道德的悲情無法走長遠路,更不能讓弱勢族群永遠都陷在怨天尤人的情境。
走過24年,滿載心靈財富
「非營利組織在發展過程中,一定要自己長出免疫力,我們雖然沒有豐富的財力物力,但是我們的優勢是心靈財富。」從富商之子到非營利組織的管理者,從伊甸創會初期發不出薪水,到今天擁有一千兩百名支薪員工,陳俊良獲得的豐富心靈財富,讓他能夠快快樂樂地走過二十四個年頭。
自己也是從年輕就開始進入非營利組織,陳俊良非常歡迎年輕人能夠加入非營利組織的工作,就算只是短暫的停留,他都深信非營利組織難得可貴的經驗,對於年輕人的未來生涯探索有極大的助益,即使當他們從非營利組織轉到營利組織工作時,也會從此多了一份同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