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別怕 M 型社會!

貧富愈懸殊經濟成長越強

整理/劉名揚
user

整理/劉名揚

2007-05-01

瀏覽數 8,050+

別怕 M 型社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M型社會造成的貧富差距讓人恐慌,但也有經濟學者大膽指出,貧富差距擴大未嘗不是「好事」,其實是刺激經濟成長不可或缺的原動力。

《新聞週刊》(Newsweek)日文版,近期以「貧富懸殊是件好事」做為封面故事,斗大標題,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這篇報導的內容大意為:就經濟學角度看來,貧富差距愈懸殊,社會的成長力愈高。

刻意消弭所得差距,社會整體

不但無法向上提升為「均富」,

反而可能向下沉淪為「均貧」。

文中引述麻省理工學院副教授克里斯汀.富比士,在2000年發表的一篇呈現美國經濟發展的經濟史研究,揭露所得不均與經濟成長確有緊密關聯。柏克萊大學教授艾曼尼.薩耶斯去年也發表了一篇針對過去數十年間所做的研究,同樣證明了兩者之間可能的關係。

以資本主義的指標美國為例,貧富差距日漸懸殊,占總人口數僅0.1%的富豪,1978年所得占全國的比例為2%,但二十年後的1998年,此一比例卻增加了兩倍,達到6%。反觀所得分配較為均衡的法國,富人財產所占比例在過去四十五年來長期維持在2%上下,而法國的長期經濟成長率,則遠低於美國。

「所得不均的現象,其實有激勵人為爭取更高收入而努力,盡可能提升經濟成長率的效果。」

政策改革研究所的梅莉.馬休斯說。她警告任何試圖消弭所得差距的政治手段,都要格外謹慎,因為可能未蒙其利先受其害,也就是說,所得平均的結果,並不是向上提升為「均富」,反而可能向下沉淪為「均貧」。人民所得差距幾乎是零的古巴,就是最直接的例子。她強調︰「所得不均好比一具梯子,只有少數人能爬到上頭,但若沒有它,就連一個人也爬不上去。」

美國在過去二十五年裡,平均所得年成長率低於1%,但最富裕的1%人口所得卻成長了200%。

政府為敉平所得差距,祭出提高富人稅的方案,但實施這種政策的後遺症,只會讓更多人不敢成立公司、不願為了高所得而甘冒高風險,對經濟成長也會造成負面影響。而當整體經濟成長趨緩時,中下階層反而受害最深。

從歷史經驗也可以看出,所得差距較大的經濟體,其經濟成長率總是較所得較均等的國家高。例如16世紀的西班牙、17世紀的荷蘭、或1920年代的美國。花旗集團的經濟學家艾傑.卡普稱這種經濟為「富豪經濟」(plutonomy),這批人的消費能力不受景氣循環影響,不管油價是否大漲,不動產是否暴跌,該花的錢決不手軟!卡普強調,美國有60%的消費,是由最富裕的20%人口所承擔。這些不受經濟情勢牽動的富人,對於企業的穩定經營,以及增加員工就業機會,都能產生正面作用。

富人消費不受景氣循環影響,

對增加政府稅收及提供就業機

會,都有正面功能。

舉例來說,紐約市政府預估,買得起紐約不動產的大財主,今年將為他們增加39億美元(約新台幣1300億元)的不動產相關稅收,讓政府得以挹注更多資金在兒童福利和興建公園上。豪宅買氣蓬勃,同時也造福營造與裝潢業者的荷包,甚至孕育出一群年收6-20萬美元(約新台幣200-660萬元),專責服務富人的不動產仲介業者。其他受惠者還包括高級服飾業,以及生產高級名車、私人噴射客機、私人遊艇等超高價位產品的企業,使這些業者在維持獲利的同時,還能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今年3月,一本鎖定年收3000萬日圓(約新台幣850萬元)以上的男性為目標讀者的新型態生活雜誌《zino》在景氣剛剛開始復甦的日本創刊。這類型雜誌真的有市場嗎?總編輯岸田一郎表示,他在2001年創辦以年收1500萬日圓以上男性上班族為主要讀者的《LEON》雜誌時,也曾經憂心是否真有市場,但後來看到該雜誌所介紹的高價名車、名錶一個接著一個在市場走紅,證實日本果真有許多渴望消費高級品的富豪存在。

目前,日本年收入低於低所得標準(200萬日圓,約新台幣57萬元)的人口已高達五百四十七萬人,占日本勞動人口的比例高達9%,顯示淪落「下流社會」的人口正快速增加。因此日本國會不斷呼籲政府研擬政策,讓國民重回昔日「一億總中流」(指一億人都是中產階級)的均富景況。對此,早稻田大學經濟學史教授若田部昌澄認為,自從資本主義鼻祖亞當.斯密的時代以來,極度貧窮的問題就一直是經濟學主要課題之一。但至於競爭所導致的貧富差距到底該被容忍到什麼程度?可能就不是經濟學的問題,而是社會整體需要達成的協議了。

大和總研的主任經濟學家原田泰也認為︰「首要之務,就是讓經濟成長持續下去。」雖然貧富差距為日本帶來的影響是好是壞仍有爭議,但是在泡沫經濟崩潰、日本陷入長期不景氣後,有兩百萬名青年失去工作機會,的確是不爭的事實。看來唯有進一步追求經濟成長,才是解救他們的唯一途徑。

遠見陪你智慧行,閱讀有禮送好箱

七成美國人贊成取消富人遺產

稅,顯示多數人自認能致富,這

股期待感正是經濟成長的動力。

美國有四千萬人生活在貧窮線以下,但去年一項民調顯示,有68%的美國人贊成取消以鉅富為對象的遺產稅,這可能代表在美國即使是窮人,也都認為自己有朝一日或許會成為有錢人。

就是這種對經濟成長的期待感,讓他們的國家在過去兩百年間,維持平均3%的經濟成長。反之,由於日本長年受均富夢想薰陶,這種期待感在人民心中早已不復存在,因此一旦發現自己已經「下流化」,人們便可能失去力爭上游的意志。

因此最重要的,並不是以齊頭式平等的法令壓抑富人的發展,而是建立一個讓窮人也有翻身機會的平等體制。如果政治家繼續做著消弭貧富差距的美夢,把富人定位為千夫所指的對象,屆時富裕階層恐怕將會停止消費、移民國外,當然也不會忘了把他們的才幹與野心一起帶走。

不過從網路上可以看出,日本讀者對這個議題的看法其實並不一致,有人引述柴契爾夫人的名言「讓富人變窮,並不代表就能讓窮人致富」,對此表示贊同;也有人對此一論調持保留態度。

日本經濟思想史研究家田中秀臣對此就頗不以為然,他認為長期經濟成長的動力並非來自貧富差距,而是生產力。他也表示,若致富的機會為少數人所壟斷,其他社會成員將徹底失去為財富打拚的意志。

是否該放任經濟發展,凌駕社會發展之上,仍是個讓大家爭論不休的議題。畢竟放任貧富差距擴大來加速經濟成長,也牽涉到道德層面,而非僅是經濟問題。

只是M型社會對個人來說既是威脅,也是機會,消失的中產階級雖然很可能淪落社會底層,但乘著浪頭順勢而上,躍入新贏者圈的契機,也正在等著你。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