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史丹佛的5堂創意思考課

感玩團隊教你》

王維玲
user

王維玲

2013-01-01

瀏覽數 11,900+

史丹佛的5堂創意思考課
 

如何解決早產兒死於失溫、感染及外力碰撞失溫的問題?百年歷史的老品牌如何攻占年輕世代的心?默默無聞的新創公司如何在市場立足?什麼樣的企畫案才能令人耳目一新?1堂價值9000 美元(約合新台幣30 萬元)的課程,教你用最有效率及創意的方式,解決人生所有的大小難題!

「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是目前史丹佛大學最熱門的課程,源於全球頂尖設計公司IDEO,創辦人凱利(David Kelley)擔任史丹佛大學設計學院院長時,把過去數十年來解決問題的經驗淬煉成「設計思考」創意課。

短短3 天的課程就要價9000美元,卻能讓無數企業家與設計師重拾創意的力量,創意思考究竟有什麼樣的魔力?

說起來很簡單,其實就是回到「以人為本」的核心,把人的需求放在中心,找出使用者正確的需求,再想辦法用最簡單、快速的方式解決它!如今,這套方法已經被哈佛、麻省理工學院(MIT)、三星、蘋果等知名學校及企業視為必修的課程,《彭博商業週刊》(BloombergBusinessweek)甚至稱它是「未來即將取代商學院教育的創新思維。」

近年,台灣也掀起一波創意思考熱潮,但是除了學習國外成功創新的案例,大家卻講不出設計思考真正本土的成功案例。2011年,4位台大學生李亭儀、施欣妤、黃菁媺與黃稚晏所組成的「感玩團隊」,創立了台灣第一個設計思考教育組織「台大不一樣思考社」,努力在大學及各種合作活動中,推廣設計思考。

「設計思考是一套足以改變世界的思考方式,也是一種人生態度。」在感玩團隊的4位成員身上,可以清楚看見設計思考的魔力,例如喜歡美食的李亭儀決定到餐廳打工,學習料理;而就讀國企系的黃菁媺,也開始思索,除了當CEO,自己的人生還有什麼可能。

別以為自己很渺小,其實每個人身上都藏著無限創造力,只要找到自己的熱情,就沒有做不到的事。學習設計思考,試著讓自信開始呼吸!

整套設計思考流程分為5 個步驟,從同理別人的需要開始,發想出各種創意,到實際動手做出產品模型,此過程可以不斷反覆修正、動態進行:

Step1:同理心(Empathy):了解使用者

設計思考第一步,就是運用同理心去了解使用者,站在他的角度觀察、體會他眼中的世界。聽起來像是老生常談,其實一點都不簡單,因為人常被自己的偏見影響,想要找到過去未被人發現的創意與靈感,正如同法國哲學家普魯斯特所說:「通往新發現的唯一且真實的途徑,不在於尋找新的風景,而是擁有一雙新的眼睛。」

在聊天訪問的過程中,盡量用受訪者的邏輯思考, 多聽、多問、多確認,不要隨意提出引導式的問題,聽到前後矛盾的敘述也不要糾正,應試著去探索他的說詞為什麼會前後矛盾?因為矛盾的背後,可能隱藏了尚未被滿足的需求洞見。

除了多問「為什麼」,也可以用一個看似無厘頭的問題,觸發受訪者產生更多想法。例如比起直接問「你在台大有什麼感覺?」,不如請對方用一種飲料來形容台大,也許會得到完全不同的資訊,更深刻的洞見與創新,會意想不到地蹦出來。

Step2:定義需求(Define):找出潛在需求

許多企業用調查、田野觀察、問卷等各種方法想盡辦法來了解使用者,其實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挖掘出他們的需求,謹記一句話:「需求是個動詞」(Need is a verb)。

聽起來很難理解嗎?其實很簡單,假設在寒冷的冬夜裡,你看到路邊有隻小狗蜷縮在紙箱裡發抖,你覺得這隻小狗最需要的是什麼?答案可能是食物、暖爐、一個家...。

張敏敏老師《 策略執行力實戰班 》6 天班・用 OGSM 2.0 串聯策略與行動,台北、台中開課,最後報名!

你有發現嗎?這些答案,全都是「名詞」!如果把這些名詞換成動詞,就變成:牠需要「填飽肚子」、「保暖」、「被照顧」。

可別小看這個換句話說,當我們用名詞來講述需求時,其實早就已經在腦海中預設「我覺得他需要這個」,而不是他真正的需求,除了暖爐之外,還有成千上萬種方法可以保暖,用動詞思考,可以想到的方式會遠遠超過我們依照經驗及常識做出的判斷,這就是創意與創新的來源。

Step3:創意發想(Ideate):創造可能性

創意思考的精神不在找到100 分答案,隨著每個問題的目的、時間、資源而不同,沒有所謂的壞點子,只有「最適合」在此專案繼續執行的點子。

試著在5分鐘內,想出100個點子,在這個瘋狂發散的階段,不論別人提出什麼樣的創意,都不能任意去批評否定,擁抱各種可能性,試著去思考他提出的點子的目的是什麼,並試圖運用自己所學,轉化為較可行且可達到目標的方法,藉由一層層的堆疊,發想出許多不同的創意。

在評估哪個方案最有發展潛力時,可以訂出幾個篩選原則,例如「團員最喜歡」、「使用者最需要」、「最特別」、「客戶最認同」或是「最可行」的點子,就能取得創意與執行性的平衡。

Step4:速做(Prototype):動手思考

Linkedin創辦人Reid Hoffman曾說:「如果你不因第一版產品而感到丟臉,代表你太晚推出了!」很多時候,再多思考與揣測,都不如實際動手做。

速做指的是利用實際的行動,把腦內的想法付諸實現。但如果我的想法不是一個實際的產品,而是一個服務呢?或者手邊沒有適合的材料,做不出最好的產品怎麼辦?

與其一直在腦中幻想,不如直接「動手思考」,做出來的成果不完美也沒關係,唯有先動手做,才能忘掉恐懼,專注在自己手邊的工作。

如果你想推出一款新的平板電腦,重量只有30克,尺寸比一張A4紙還小,不論如何形容,大部分的人還是很難想像這個產品究竟是什麼,這時不如直接用模型或是想辦法做出樣品,直接請他拿在手中體驗,再根據他的意見來修改想法。

Step5:測試(Test):再度了解使用者

設計思考最終的目的,在於解決使用者的問題。不論你想出多少創意點子、做出多少產品,最終的關鍵,仍然要回到使用者身上。在測試這個步驟,你可以請使用者和你速做出來的原型互動,透過觀察、訪談,了解使用者對於原型的想法。

從小到大,我們都在追求滿分與完美,很多人在測試這個階段,才發現自己提出來的產品,根本不符合使用者的需求,但別急著沮喪,認為自己失敗,這個時候,反而是另一個深入挖掘的好機會。

你可以回到第1個步驟,重新去了解使用者,獲得更多線索與資訊,不但能夠將問題定義得更精準,也有機會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