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不景氣,投資市場操作難度提高,哪一種投資商品反而正當紅?
答案是ETF(指數股票型基金)。
根據證交所統計,自 2003 年推出首檔ETF 上市交易以來,截至今年7月底,已有國內及跨境共 21 檔ETF 上市掛牌交易,資產規模達 1446 億元,再創新高,其中台灣50 這檔ETF 規模更突破千億獨占鼇頭。
新光投信總經理蘇英孝分析,ETF 鎖定一籃子股票,是模擬指數表現的被動式投資,可以減少主動擇股的風險,且從歷史表現來看,被動式投資績效也不輸給基金的主動式投資,加上管理成本低廉,漸漸成為投資新寵兒,連機構投資法人在做資產配置時也開始納入考量。
ETF 報酬率從何處來
投資股票可以享有低買高賣的價差,跟企業經營的利潤(配股配息),那麼追蹤指數表現的ETF 又是如何創造投資利潤?元大寶來投信指數暨量化投資事業群投資長黃昭棠解釋,以台灣50 為例,除了同樣低買高賣外,ETF 主要在複製指數表現,因此投資組合完全依照所追蹤的指數組成的成分股與權重來建立,隨著這些買進的成分股配完權息,台灣50也會在10月下旬固定進行配息。
黃昭棠指出,台灣50發行7年來,殖利率最高為6.97%,最低為1.86%,平均都在3%-4%,且每年配息後,幾乎都能順利填息,而像高股息型的ETF殖利率更高達8%以上(詳見下表),對不喜歡投資大起大落的保守族、退休族、公務員等投資人來說,投資風險相對較低。
隨著國內外ETF種類日益豐富,除主流的市值型ETF外,也有產業型(電子、金融ETF)、主題型(如黃金ETF、高殖利率ETF),甚至證交所還規畫推出要以公司治理及企業社會責任為篩選標準的ETF等,雖然選擇性變多,但該怎麼選卻也令人傷腦筋。
黃昭棠建議,ETF種類多元化,有助於資產配置,不將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在規畫時,不妨以市值型的ETF作為投資的主力部隊,穩固投資獲利中心;至於其他產業型、主題型的ETF則作為投資的游擊隊,在具備題材、產業輪動時出擊,來增加報酬率。
資金控管 擴大投資續航力
除了穩定配息外,想要擴大投資報酬率,黃昭棠建議,跟股票或共同基金一樣,也要做好資金控管,才能將投資戰線拉長,以下為3種資金控管的策略:
策略1》定期定額分批買進
跟基金定期定額投資方法一樣,完全沒有時間研究大盤走向、產業趨勢的投資人,不妨自己設定時間,在每個月的同一時間,以定期定額的方式,分批買進來分攤成本。
策略2》金字塔買賣法
金字塔型操作,屬於不定期不定額的投資策略,設定一個指數區間,低於中間值就買,高於設定點就開始賣。
以今年指數區間6800-8200點為例,中間值約為7500點,這時可以選定7400點以下,就用1/10的資金買進,每少100點就買一次,愈低買愈多;同樣的當指數超過7600點,每100點就開始做獲利了結的動作,愈高賣愈多,如此一來,買進平均成本約在7100點,賣出成本約可落在7800點,中間就有700點的獲利空間。
黃昭棠建議,每年第4季不少券商、投信都會做來年展望,不妨提早一季為明年做好指數區間的規畫,用一整年的view來幫自己做大波段的投資規畫。
策略3》低點搶進法
如果覺得大波段也很難掌握,富邦證券建議,除平常定期定額外,可以在3個時間點逢低加碼:
1.外資大買台股時:外資為保全獲利、降低風險,大量買進的一定是績優大型股,這些個股正好是ETF對應的成分股,因此當外資大買時,也會連動推升ETF。
2.大盤小漲不跌時:此時多意味股市人氣還在,但「權值股還沒漲到」,可以搶先布局成分股都是績優大型股的ETF。
3.景氣逐漸復甦,大盤空頭氣氛仍濃時:景氣轉佳,顯示股市也會由谷底攀升,此時若對挑選個股沒把握,也能優先選擇全市場型的ET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