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自己的反省,以及人與土地關係的反思,讓環境美學家盧銘世重新認同家鄉,進而透過自己的雙手,重新解構這塊土地,最後建構出全新的人文環境美學。
十多年前,盧銘世偶然閱讀了法國小說家尚‧紀沃諾(Jean Giono)的《種樹的男人》(e Man Who Planted Trees),在這個擬真的故事中,一位牧羊人將對家人和環境的愛,透過每天種下幾百顆的橡樹果實來實現,經過3、40 年,也造就了法國普羅旺斯區的林蔭與美麗的鄉間。此書讓他震撼不已。
在普羅旺斯埋下種樹的基因
1999 年底,他接受朋友邀約,真正到普羅旺斯去旅遊。從小在嘉義鄉間長大的盧銘世,用心咀嚼普羅旺斯和家鄉嘉義之間的差異,他自問著:為什麼法國鄉間如此美麗?為什麼自己的家園經常凌亂不堪?「那是一種從土地長出來的色彩。」「普羅旺斯人民對環境美學的重視,已經是他們血液的一部分。」
回到台灣後,盧銘世展開他的種樹計畫,從「綠手指行動計畫」開始,緊接著「北回歸線的承諾」,向林務單位申請紅茄苳、烏心石為主的樹苗,在花蓮舞鶴到嘉義水上之間種下2,000 棵樹。他回憶,其實這個計畫一開始就是挫折,「種樹這件事不應該只是圖騰式的表演,也絕對不只是藝術家的浪漫想像而已。」
「不要只是批判,而是要親身下去創作。」於是,盧銘世回到嘉義太保老家,決心從自己家園做起,把自己家當作綠手指基地,種樹的概念才慢慢蔓延開來,也影響了許多社區。
在過程中,盧銘世也遇到許多的難題,尤其在經費部分。為了鼓勵居民種樹,他創設綠色行動夢想計畫拍賣會,用募捐來的物資,召集社區里民自行喊價購買,然後以這些收入幫居民購買種子、樹苗。
跨領域合作 拓展藝術新視野
就這樣,盧銘世種樹的種子,就宛如蝴蝶效應一般,慢慢擴散到許許多多的社區。即將獲邀到花蓮參與類似計畫的盧銘世認為,「這是一種對土地的主張權,這種主張權,不要犧牲環境美感。這更是一種社會運動,一種回歸土地倫理的運動。這也不是矯情,而是一種態度。」
回憶這段歷程,盧銘世在不斷的摸索中,歸納出幾個成功的答案:熱情、方法、夥伴、鼓勵。主推者必須從理想中得到樂趣,在實踐的過程中所獲致的歡愉,也是他最大的報償;再者,必須自我實踐,親力親為的和眾人一起努力,這樣不但彼此會有革命情感,更可以將眾人力量快速連結,然後使命必達。
現在已經是一個參與的年代,更是跨領域合作的時代,藝術家可以跟農民合作種出撼動人心的樹林;也可以和土木師傅合作砌出一道美麗的磚牆、鋪排出一段令人流連的步道;更可以和焊接師傅一起設計出讓人驚豔的窗台、扶梯、鐵雕大門。
盧銘世還提出了夥伴關係,那就是「人才」與「人心」合在一起的彼此依靠,互相發揮想像,激發創造力,並發展出互助機制,藉由利他的行動,累積群體力量,這種群體「善」的力量,其實是非常可觀,也是非常有所作為的力量。
愛台灣 由家鄉土地出發
在台灣,人與土地之間的關係,經常是被割裂的,因此許多人離家後,其實對昔日成長的環境並沒有太多的想像,更別說是認同或情感。
盧銘世認為,社區主義的落實,其實必須來自於對土地情感的抒發,更不能看輕自己,「生活是一種心理坐標,而非地理坐標,不要認為自己只是站在邊陲,而要認定自己就是中心位置。」
對於有心思考未來的新一代,盧銘世極有感慨的說:「脫離常軌的邀約必須勇於接受,不要因為某些流水帳式的例行公事,或是尋常的事物所左右,而讓自己裹足不前。」
放眼未來,盧銘世依然掛心著創新環境美學的實踐。傳統工藝的再現,再加上人文環境美學的元素,盧銘世對社區有非常豐富的想像,而這個想像的確也被他落實在自己的家鄉;同時,這些對環境的反思和人的價值的再思考,也透過這個種樹的男人,播種到他足跡曾經踏過的每一吋土地,台灣的未來,將會更加美麗、更加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