狹長的花蓮縱谷整個是栽在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的懷抱裡,居民多務農,都是擁有超氣派的工作環境啊!人們在這裡,自給自足地生活。
是呢,不走進去是看不到的。
火車是最簡易可到任何鄉鎮的交通工具,我們都稱這是一種「不會迷
路的冒險」,或許是居住在大山大海間,花蓮人看似緩慢、卻是自在,心地廣闊很容易交朋友,只要你坐著火車來,就會認識當地很多認真又可愛的人事物。
就是有這些好人在家鄉用心過日子,花蓮縱谷,持續散發出溫暖吸引著我們。一再往返,永遠都會有新鮮冒出來,是最棒的旅行。
遊程1:擁抱太平洋
擁有清水斷崖絕景的崇德站,是花蓮迎賓大門。從這裡開始,換個心情。
崇德車站往北上走約五分鐘,有個在山腳下的定置漁場—得豐漁場,很難想像,漁場能和山那麼近。
「這裡很漂亮!」這是老闆郭坤松給我的「移民」答案。他三十多歲從宜蘭來,買了這座定置漁場。漁場裡還有個罕見的年輕面孔,是郭老闆的兒子阿彬,他愛開玩笑說自己不愛讀書,所以留在家裡幫忙。
而老闆和阿彬都有滿肚子的魚故事,是我最喜愛的。例如,以北回歸線為界,南北的魚味道不同;我們熟知的東港黑鮪魚,其實漁船是在東海岸捉的;做柴魚的鰹魚,是從南到北游,而不能是從北到南游的。
定置漁場每天的收魚時間,有清晨、中午、下午、晚上四個時間,海上的漁船將定置漁網裡的魚撈起來,然後會有膠筏去接收漁獲,再以怪手拖拉膠筏上來,送回漁場。送進漁場後,還得針對不同客戶的需要,分魚、切魚、去鱗。我跟阿彬說,好像在戰
鬥喔!這樣的小戰鬥一天要幾次?他說:「當然是愈多愈好。」
能站在清水斷崖下方貼近仰望已經很酷了,聽說有清水斷崖下划獨木舟的活動,我們簡直樂翻了!
問Michael,為何會想帶人在清水斷崖下划獨木舟?他笑。因為這兒是崇德,壯洋與峻崖,美得讓人不知所措、啞口無言,嚮往冒險與依偎大自然懷抱的天性,都會在這兒重新被喚醒。
「從平穩的陸地到搖晃的大海,翻船了也得靠自己的力量再爬回去才能解救。難得有這種瀕死經驗,上岸一定要更珍惜所愛!」「原來乘風破浪的冒險感覺是這樣令人興奮,原來從海上仰望清水斷崖會讓人如此驚豔!」
雖是團體出遊,但划舟卻又是如此個人且單一的活動。豐饒深邃的大海,將所有能量凝縮為海平面的純淨,恰如一面明鏡,映射出每位划槳人矛盾、衝突、卻又真實的內心獨白。
遊程2:漫步綠林
想在花蓮找「低碳樂活」不必太用力,吉安鄉的山邊就一籮筐。
去過楓林步道幾次,一條短短寬寬近三公里的產業道路,黑夜與白天卻有不同的兩面風情。
吃過晚飯,騎機車沿指標前行。冰涼沁心的夜,盞盞黃燈在山腰上疏落有致地點綴,即便我們融進了黑夜,巨大的山影矗立在前方,奇怪的是,卻不害怕,眼睛反而緊緊跟著那些山腰間盞盞的暈黃,黑幕裡的光,像女子柔媚的眼。
道路收小,坡度緩升,沒什麼人,夜把顏色都收攏。過了幾個轉彎,坐在後座不時東張西望的我,就這麼不預期看見了,夜空下更多七彩的閃鑽—這個角度、這個高度,恰恰好把吉安鄉的夜景,一眼攏絡。
凭欄遠眺,稀稀疏疏的街燈,方正地繞成棋盤格,細長筆直的井字形道路交錯,往北才有較密集的夜景。我有些疑惑,想不通腳下的方格是什麼?想了一下才明白,那是吉安的農田啊!
所以,這可是一眼看去,就能把花蓮市小小的繁榮、和吉安寧靜的田園之夜,雙雙並置在眼簾裡的楓林步道。是我們被城市的華麗夜景所制約,忘了鄉村也有安詳的夜。而我已經開始想像,這些棋盤格,在白天會是何等綠油油的景致。
那是一個有些悶熱的午後,我們一樣向山前行。停在同一個觀景台俯瞰,那些隱身在暗黑裡的阡陌轉瞬都裸呈在眼前,大塊大塊的綠色規則地排列在大地上,間或有一幢一幢的紅白屋舍,雲的影子讓它們的顏色成片地深淺不一,好看極了。北側密集的房子是花蓮市,天深深地藍,一朵白雲的尾巴飛了起來,東南方有墨綠色的海岸山脈,最遠處是海。
所以我現在知道了,正因黑夜恰似女子柔媚的眼,白天卻有君臨天下的氣度,所以楓林步道的黑夜與白天,也才有了貪心的理由吧。
遊程3:拜訪說故事的人
在這裡下車,會有種回家的窩心感覺,這裡是充滿愛的社區。
一個難得涼爽的夏日午後,一群來自各地的旅人鄰友都聚集到北林國小對面,大夥兒要一起來幫北林社區蓋一座社區麵包窯。
其實蓋麵包窯一點也不難,對泥作師傅來說也是很輕鬆的事,但凡事都交給專業來做就一點都不好玩了。北林的社區媽媽美玲也是這麼想,她發了兩封電子信招募有興趣的朋友一起來社區幫忙做麵包窯,沒想到吸引一堆人來。
美玲說,就是因為現在社區裡有很多媽媽都會做麵包,所以才想在社區裡蓋一個麵包窯讓大家都可以用。以後還可以在麵包窯這裡辦烘焙課,甚至鄉野料理活動,大家可以因這個麵包窯更聚集在一起。
一切美好的畫面都是由一個點慢慢擴大的,一個麵包窯會帶來多少笑聲?嗯,旁邊應該充滿樹木,外地來的朋友或是左右鄰居,大家都可以聚在這裡分享美好⋯⋯。美玲腦海裡不斷構思著,一旁的里長邱煥光也在構思著後面菸樓未來的長相,要有文物、染布,還有客家人最厲害的各類菜干⋯⋯。兩人互相看一眼,嗯∼相互支援!
遊程4:聞香尋暖意
瑞穗最美的風景,要上舞鶴臺地才看得到,這裡的空氣是香的。
每年過年前後,我一定跑一趟舞鶴茶區,找茶,也找暖意。
最愛和茶區主人東南西北亂扯,聊聊家鄉,聊聊景氣,也聊聊工作。透過喝茶,我品嘗到花蓮土地的性格,斯土、斯人、斯茶,喝茶就像在總檢討一樣,喝一口茶,總讓人忍不住要回想一下,今年啊∼∼
舞鶴的茶雖不是全台最優的茶,但自從茶農研製出「蜜香紅茶」後,小葉綠蟬所帶來的果香又吸引來一批新的茶客。在這小小茶區最引以為傲的是,大家小小的做,小小的求穩定。氣候變了,沒關係,那我們少收一點,但有機種植要推廣;景氣不好,沒關係,茶區空地多種點菜餓不死,但採茶農工還是要用在地人,大家都是鄰居,要互相照顧。
更厲害的是,咖啡的招牌也高高掛起,這個茶區怎麼混起咖啡香?翻開舞鶴發展史才知,原來早在日據時代舞鶴就種咖啡了啊!
要找在地咖啡, 我們去加納納(KALALA)部落。KALALA 是阿美族語「籃子」的意思,形容了部落所處的盆狀地形,安放在臺地依著秀姑巒溪的一側。
往山上的方向,路上都種植著檳榔樹,下方,我們看到了和人同高的咖啡樹,長滿了紅色、綠色的果實。
檳榔樹下有咖啡樹真的是一個很有趣的情景,一來咖啡不需太多的日曬,檳榔可以遮蔭;二來咖啡間作在檳榔樹下有水土保持的功能,也就成了樸門農業裡所謂的「食物森林」,但老人家可不是從書本裡學來這個觀念,而是透過生活實踐來的。
部落朋友煮咖啡的認真程度讓我很欣賞,而裡頭的人情味更讓我感動。農場經理正宏一邊倒咖啡一邊說:「我們希望能煮出來屬於加納納的味道。」「聽說心裡想著什麼,就能煮出什麼樣的咖啡。之前看到老人家在倒咖啡時一直比畫,問他在做什麼,他說,我在想鑽石。人家有黃金曼特寧,我們有鑽石加納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