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看過自己的腦部影像,知道它長什麼樣子嗎?南亞科技發言人白培霖做過MRI(核磁共振造影),看過自己的腦袋。
他形容,一條清晰可見的血管從腦幹下方往上延伸,到了中間開始分流。很奇怪的,分流後往左邊的血管仍舊是條康莊大道,往右邊的血管倒成了羊腸小徑,幾乎都快要看不見。
白培霖說:「基本上,我是個左腦粗壯,右腦萎縮的人。」但是這羊腸小徑似的右腦血管已經讓他有別於一般典型科技人,也對他職涯工作發揮關鍵影響力。
有企管顧問公司到南亞科技做過高層主管性向分析。絕大多數主管是command 型(權威命令型)或是data analysis ( 資料分析型),而白培霖則是少數—communication 型主管( 溝通型)。
溝通型的人在意別人感受,跟權威型或資料型的人只看重事情本身完全不同。這個差異,讓白培霖成為同事眼中的「啦啦隊長」,在產業低迷時,仍舊以笑臉不斷地打氣激勵大家。
除了「啦啦隊長」封號外,他也有「點子王」形象,是南亞科技裡公認最具創意的人之一。
這幾年,白培霖發現,即使在左腦盛行的科技業中,右腦力也愈來愈重要。每次帶著年輕的業務一起拜訪客戶,他就發現,年輕人總是只講自己要講的事,至於對方要聽什麼、話裡面隱藏的問題是什麼,常常一無所知。
DRAM已經是很標準化、價格競爭透明的產業,「當你端給客戶五張一模一樣的紙,品質、價格都沒差異時,對方會買哪一張?」白培霖的答案就是「朋友的那一張」。如何讀懂對方的心,推敲出對方沒有說出口的話,就是要發揮右腦感性、同理心的能力,跟客戶交朋友,才可能成為優秀的科技業務。
右腦訓練1 啟動右腦的好奇心
如何培養自己的右腦力?
白培霖是1977 年大學聯考榜首,數理化根本難不倒他,是典型左腦邏輯分析能力很強的人。但在左腦生活之外,好奇心的驅動,讓他對很多事情都充滿學習玩樂的興趣,不知不覺也讓右腦活化。
為了平衡高中枯燥的聯考生活,他幾乎每天都跑去跳舞,跳個1、2 個小時才會回家安分念書,最後居然還是聯考榜首。
大學時又忙著搞社團,硬是將中國電機工程學會從30 多人經營到300 多人規模。擔任畢聯會活動幹部時,有本事把當時台大公認從一年級到四年級的「年級校花」找來合作,以至於他辦的每場活動都很轟動,參加者人山人海。
瘋狂玩樂外,他仍然以台大電機系第一名畢業,並且在很短的4 年內,又拿到柏克萊電機工程博士。工作玩樂間來去自如,這個習慣跟能耐也一直維持到他工作以後。
在矽谷創業時,即使一週工作超過100 小時,他仍然想辦法去聽歌劇。有一陣子,他的嗜好轉到攝影,每天工作結束後,就衝回家裡的專業暗房,專心洗照片,完全沉浸在他的攝影興趣中。
白培霖說,驅使他做這些事的根源其實很簡單,就是「害怕無聊」。一開始,因為害怕毫無變化的生活內容,而讓他像過動兒一樣到處玩耍。不過後來,他也發現,這些娛樂生活帶來了附加益處,不僅可以減壓,同時也激發很多生活工作的靈感與創意。
根據腦科學家的研究,害怕無聊,其實對大腦非常有益。因為千篇一律的生活內容,大腦沒有受到刺激,久而久之,思考就愈來愈僵固,所以啟動好奇心是進入右腦生活的第一步。
白培霖說,愈是冷冰冰沒有溫度的工作內容,愈要從事一些情緒張力明顯,可以讓自己感動的活動。像他現在特別喜歡聽歌劇,尤其是愛恨情仇、旋律優美感人的義大利普契尼歌劇,最能激發他的感受。
右腦訓練2 快速切換左右腦的按鈕
對工作時間很長的科技人來說,首要當然是啟動右腦的好奇心。一旦有了從事右腦活動的打算,接下來的功夫,就是如何讓自己在左右腦生活中可快速切換。
想像自己大腦裡有一個快速切換的按鈕,一按,左腦的思考評斷、分析推理就被擋在門外。這功夫就是當下專注的能力,需要花時間訓練才有辦法做到。
白培霖說,如果他預定晚上6 點去跳舞,跳舞前他不會老想著跳舞的情景,但是在跳舞的時候,他也不會想著功課還沒有準備好。這種專注能力,才能讓他毫無困難地自由穿梭在工作與玩樂之間。
「當下的專注需要一些準備技巧,而準備功夫其實是左腦的規畫能力,」白培霖說。為了去跳舞,他會事先規畫功課進度,把該讀該寫的項目都事先規畫好。「而且,我不是只做一天的規畫,而是以一學期要念完所有書的目標,來規畫每一天的功課進度。」
目標放得愈遠,準備的東西就愈多。「但若能把龐大的東西分解成每天都可以做的事情,這要很強的左腦分析能力。」每天都知道是邁向未來某個時間點的正確一步,當下就愈容易從容專注。
現在,白培霖工作很忙碌,三不五時就要出國跟客戶應酬搶訂單,但他總不忘記忙裡偷閒照顧一下娛樂生活。譬如,去美國出差時,他會先上網查詢當地是否有相關的歌劇演出。他可以一個下午在會議室裡跟客戶你來我往談判所有商業事務,5 點鐘會議一結束,就立刻趕往歌劇院,不斷地切換左右腦生活。
右腦訓練3 打坐冥想體驗生活之道
功課有明確時間壓力跟目標,規畫進度並不困難,但是自己的生命進度該如何規畫?尤其身處在變化莫測,每天都是風水輪流轉的產業環境中,從容自在如何可得?
這是白培霖過去十幾年來每天都問自己的問題。如果沒有辦法對眼前無法掌握的事情有一個態度對應,人隨勢轉,怎麼樣也得不到放鬆自在。
「心浮氣躁的時候,我會讀四書五經,從中體會然後找到自己的答案。」這些經書都不是給標準答案跟做法的SOP,而是透過自己生命的經驗與體會,在經書裡的字裡行間慢慢找到答案。
白培霖跟著清朝遺老毓老師讀四書五經達30 多年,這幾年愈來愈覺得古書之奧妙。
老子說:上善若水。為什麼最高的善像水?因為低窪的地方通常陰暗潮濕,所以大家不喜歡低處而喜歡高處,但水卻偏偏往低處流,心甘情願去別人不想去的地方。孟子說:盈科而後進。科代表坑窪,水在流動時,會把坑窪填滿後再繼續往前。
每次遭遇困難時,白培霖就會聯想到水的哲學。「問題太多了怎麼辦?」沒關係,盈科後進,一步一步解決眼前的問題,事情自然往前推動。他說, 還好有易經、老子這些書籍,否則身處高壓的工作環境,神經早就崩斷了。
左腦擅長科學,科學講究放諸四海而皆準的法則。而白培霖從四書五經中體驗到的是「彈性」,什麼事情都要因地制宜。這幾年,白培霖花在閱讀古籍的時間愈來愈多,也會打坐抄經,讓自己快速進入一個安靜的世界。透過抄寫經書,他發現心可以慢慢融化,字居然就能端端正正的寫在格子裡。
孔子說:50 而知天命。已經年過50 的白培霖開始認真思考,自己的天命是什麼?
也許過不久,我們會發現,這位南亞科技發言人開始穿起長袍馬褂,講起古人的智慧。說實在的,認識他的人一定不會覺得奇怪,因為他一直就是這麼不按牌理出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