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一條讓你認識自己的路

千里步道》連結人與土地

成章瑜
user

成章瑜

2011-09-01

瀏覽數 3,850+

一條讓你認識自己的路
 

焦躁的島嶼,有沒有一條讓你認識自己的路?「 一條這樣的路,讓你的心可以安靜下來,」5年前,台灣社區大學倡議人、也是台大教授的黃武雄,許下了這樣一個願望。

2006 年4 月23 日,黃武雄和作家小野、荒野保護協會徐仁修共同發起「千里步道運動」,希望從每個人身邊的周遭美麗小徑開始,為台灣找出路。

透過古道、圳道、農路舊鐵道、堤防道、自行車道、人行道、綠地、老街等,串連這塊台灣土地上的微血管,藉由行走與單騎的慢速行旅,路,慢慢成型。

5 年後,台灣一群人,真的為台灣走出了一條3000公里的路,他們叫它「千里步道」。

千里步道籌畫中心執行長周聖心說,這是台灣第一次由下而上的公民參與運動,這條不在公路地圖上的步道,其實是一種人與人,人與土地之間,一種重新連結的開始。走過大地,看見台灣的山海人文之美,千里步道已不只是步道。探路讓他們深入台灣255 個鄉鎮,不知不覺走進了在地社區,遇見了在地達人,發現更多台灣需要參與的公民議題,守護台灣的意志愈來愈清楚,探索的腳印,又漸漸串起了台灣的文化網、環保網、生態網、以及在地經濟網。

新公民參與

台灣是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島國文化,讓人很難逸出原本的生活軌跡與作息,久而久之很容易有窒息感。如果你追的是高速,永遠有追不上的沮喪,但台灣有愈來愈多的高速公路,心只會愈來愈急。

地處亞熱帶的台灣,颱風、地震頻繁,小野說,「台灣之所以感覺很急躁,是因為不安。」千里步道,慢活慢行的主張,反而「安靜」的改變了社會。

長期與土地悖離,也讓台灣社會人心浮動。開發主義無限擴張,「台灣不僅不關心別人,連自己都不關心」,

徐仁修表示,台灣最大的悲哀是以前為了賺錢而破壞自然,以為破壞100 塊賺回1000 塊就是值得,但真正賺了1000 塊還是繼續破壞。千里步道讓人有機會去關懷( 環境),有時候不求回報,也是一種價值。

他曾經做過一項調查,發現80% 的媽媽希望孩子一輩子平安幸福,但什麼是真正的安全感呢?這種追求安全感的不安全感,反而讓孩子們走進與車陣共存水泥路上,忘了轉角小巷或田埂間曾經熟悉的土地,也忘了生活中的精采。「生命是來活出精采,而不是為求平安度日,」徐仁修說。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孩子們是望向未來的,」小野說。孩子們長大前,若能以自己雙腳踏上土地,踩單車或走路,去遊歷、去體驗,繞行台灣一周,是人生很重要的生命體驗,「孩子們是望向未來的,」小野說。

人要去到他方,親身體會不同的人文歷史與故事,就能在看見別人的同時,重新看見自己。

經濟第三條路

5 年,千里步道一步一腳印走過台灣,這個守護台灣的「公民行動」,愈深入台灣大鄉小鎮後,愈發現更多待解的公民議題,他們在各地辦智庫沙龍討論會,點點相連,居然畫出了一張具體的「守護台灣地圖」。

從社區經濟、在地生產、在地消費、環境信託、到守護海洋,台灣社會要更好,需要有更具體的公民行動。

「在地草根行動點」,呈現各種日常生活的實踐;「環保議題發聲點」,呈現目前各種正在進行的環保運動;「亟待立院審理法案」,則開始監測立法院友善環境的相關法案進度。

守護地圖不僅守護台灣,在環保與經濟間,自發的公民力量,也希望走出第三條路。

千里步道籌畫中心副執行長徐銘謙說,在發展環境路網時,與在地文史工作者合作,在地濃濃地歷史古味,加上悠悠的空間長廊,慢慢也勾勒出一條結合休閒與觀光的「在地經濟」地圖。

過去,很多人存在一種幻想,認為有車潮就會帶來錢潮,但最終車潮只是呼嘯而去,唯有當人們走路或騎腳踏車經過時,他們會注意周邊發生些什麼事,駐足停留。千里步道運動,現在已不只是中產階級的行動,同時也變成發展地方產業的「小民生計」行動。

透過與路線上特色社區合作,發起「到農漁村住一晚」公益小旅行,協助大家認識這些錯落在偏鄉的珍珠亮點,每個旅行者都要親手種下一棵小樹,與土地有更緊密的連結。

讓人與土地重新連結,千里步道由下而上的公民參與, 讓焦燥社會慢慢成熟。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