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如何沒有火氣,是一種智慧。
暑氣炎炎,要享受生活淡定,不妨抽個空,到台北故宮感受《富春山居圖》的從容悠遠,讓心境深呼吸。《富春山居圖》被譽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畫者是元代四大畫家之首黃公望。這幅畫雖然在兩岸政壇上引起國際高度話題,但是此畫傳世絕妙之處卻恰恰其反,畫中一片寧靜致遠的恬淡,看晨昏晦明,看時序流轉,卻看不見人間事物的起落;漁父扁舟、隱逸高士,在連綿山水中都只是點景。富春山居淡然深邃的筆意,是人生最高境界。畫者到了人生80,才把雲遊天下的菁華揮毫出來,這一筆,就影響後世明清600 多年繪畫主流。
近700 公分長卷,以6 張畫紙接裱而成,畫者並沒有按著每張紙的長度構思,也沒有安排創作進度,隨意在紙上點染布置,雲遊走筆,這何嘗不是人生。
道士畫家的淡遠山水
現代人賞畫,一覽無遺,與古人賞畫大不同。古人賞畫,兩手拉開一小段,右手收卷,彷彿是過去;左手展放,如看未來,視覺只有兩手之間不到100 公分的「當下」。但是現代人看畫,拉開長卷,更能體會歷史長河下幽幽之境。
黃公望曾自述:「興之所至,不覺亹亹布置如許。」
亹亹在《周易• 系辭上》有「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亹亹是一種在漫長時間裡漸漸形成的積累。
黃公望本是道士,精通易經八卦,50 多歲才開始學畫,創作並不多,這幅《富春山居圖》是他在79 歲至82 歲之間,依興致「逐旋填劄」。逐旋填劄是一種水墨畫法,先做素描速記,再逐步依照輪廓,填染筆墨。
黃公望曾說,畫要先從淡墨用起,可改可救,處事也是如此,凡事能學習淡定,便能如山水般的從容悠遠。
他擅長用中鋒筆法構成渾厚山勢,以毛筆的中鋒向下披刷,形成厚實土壤。畫上,山腰雲氣,展現江南山水濕潤,墨色濃淡轉換,如流動的水光、掩映的薄霧。山頭堆疊小山石,隔出山的前後遠近,再用濃墨密聚,形成隨風擺動的小樹叢,使觀者看畫,更似「聽風說畫」。彷彿告訴你,巍巍大山下,這幾株小樹仍可在天地間的一小角,俯仰自得,還有何事需要大動肝火?
長卷,體現江南山水之美,也道盡時間長河之境。
不同於南北宋畫家的建築物重視時代細節,黃公望的建築物以寥寥幾筆,看不出朝代,想必老畫家心中早就透徹,天地山水從來不是哪位君王的,在時間長河裡,掌權者擁有的只是一時,既是片刻記憶,又何須多添幾筆。
長卷裡的老莊哲學
《富春山居圖》的人物,漁父扁舟、水上鴨群、樵夫、隱逸高士只是點景,江岸山巒的渾厚大氣,對比一舟獨釣江上的微小寧靜,墨色或濃或淡,畫面或虛或實,不同於《清明上河圖》的精雕細琢,極簡的畫風正是經歷生命起落,看透人世浮沉的老畫家寓意。
黃公望一生傳奇,本姓陸,幼時生長貧困之家,被老翁黃樂領養,由於是神童,博通經史,早顯才華鋒芒,學養豐富,青年任職於蘇杭等地的官府,中年卻因長官刑案而入獄。50 多歲出獄後,進入全真教,以道士行走江湖,遊走名山大川,與儒釋道三教文人皆有往來。
高潮起伏後的返璞歸真,使得他筆下的山水寬闊淡遠、大氣包容。也把中國長卷繪畫中的視覺轉移發揮極致。有時,覺得山近在眼前,有時,山被推得甚遠,這即所謂的「山論三遠」,從下相連不斷,是平遠;從近隔開相對,是闊遠;從山外遠景,是深遠,平遠、闊遠、深遠不也可以是觀看人生的三個角度?
不過,觀看《富春山居圖》,老畫家總在大山群峰後,再用長長的水平線條,帶出低矮江岸、沙洲水口,要人們的視線由大山「實」轉到水天一色的「虛」,或許這是常為人卜吉凶禍福的他,想傳達的道家思想。
道家講:「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今天的有,可能就是明天的無,天下萬物是相對關係,貧富、得失、禍福,就像長短、高下、難易一樣,恆無定數。
老畫家用畫述說,人生不必強求,徒增煩惱、痛苦啊!因此,當黃公望因為師弟無用師(鄭樗)擔心這張畫完成後,有人會巧取豪奪,應無用師的要求,在跋尾註明此畫是給他時,才會寫下「無用過慮」,暗勸師弟都已修了道,實在不必計較一張畫後來的下落。
後人在解讀這段題跋時,總會嘖嘖稱奇道士老畫家的一語成讖,與其說長年卜卦的他料事如神,倒不如說,黃公望早就透徹人世事理。
美學大師蔣勳說,黃公望可以仰觀星象、俯查地理,然而,生命到了最後,吉凶可能只是罣礙,禍福也只是牽絆,遠離顛倒夢想,老畫家再回來靜觀萬物,沒有哀樂悲欣,江面遼遠開闊,渺滄海之一粟,逼近岸邊,可以細看松林間垂釣漁人閒逸安靜,人世滄桑、愛恨恩怨都如船過水無痕。
現代科技藝術向大師致敬
看完了原畫, 別忘了到一樓的105、107 室,看看當代藝術家林俊廷如何率領青鳥新媒體藝術團隊,用現代科技藝術向600 年前的大師致敬。結合了視覺藝術、博物館展示、遊戲創意開發、動畫、程式、電子電路、音樂與媒體研究等領域的創意人,林俊廷的團隊用光影的視覺藝術呼應黃公望山水的濃淡墨轉換,用現實與虛幻交織的數位互動裝置,引領觀者進入「有無相生」的美學意境。
42 台投影機與30 多台電腦的即時運算讓180 公分長的主投影牆臨摹《富春山居圖》原畫的晨霧晴雨、季節推移,投影牆下方的地面投射山水倒影的蕩漾波紋,與原畫呼應風起絮飛的變化,如神遊畫境。花瓣、酒杯順水漂流,當酒杯捲入小漩渦,請以手就水,捧起酒杯,跟大師乾上一杯。
600 年前的時空,在3D 科技藝術裡,拉開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長河,換個方式呈現古人的右手收卷「過去」、左手展放「未來」以及兩手之間的「當下」。
而,當下是立體的,畫中的古人能與你對話。
墨色濃郁松林,一樵夫荷鋤而立,微小的生命在巍巍大山前,依然悠遊自得,這也被林俊廷巧妙運用數位互動裝置展現出來。在林俊廷創作中常見的蝴蝶元素,像是莊子夢到的那隻蝴蝶,是真實跟虛幻交錯的媒介。
當蝴蝶停憩在水面石塊,對著蝶兒上方的畫中人物,喊出約1 秒的「喂」,畫中的古人回應著你的呼喚,樵夫舉鋤砍柴,再背起柴枝,走出松林;垂釣漁夫,釣起一尾魚,甩進身後的魚簍;松林間冥想的隱逸高士,搖頭晃腦誦詩詞;兩位正在說話的扁舟船夫,回頭向你招手,拿起雙槳,緩緩划動。
在現代科技裡,600 年前與今天都是「當下」,真實的富春江水也在黃公望娓娓道來的長卷畫中,繼續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