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富裕後的青年世代務實、不婚也可以

世代價值觀 完全比較

張育寧
user

張育寧

2011-04-21

瀏覽數 5,600+

富裕後的青年世代務實、不婚也可以
 

世代差異如何影響社會的未來發展?

美國社會以X、Y 世代,定義成長於經濟飛速成長、多元消費文化及網際網路興起的新世代,大量的文獻研究,都希望透過瞭解世代差異,找到世代間溝通的橋樑。

台灣經過七○年代經濟起飛、九○年代後的社會多元發展,世代間的價值觀差異,愈趨明顯,瞭解青年世代的人生價值觀,愈來愈重要。

以20 至39 歲這段人生黃金時期定義青年世代,七○年以後出生的一代,正好是目前的青年世代。

這群出生於富裕後台灣的青年世代,人生價值觀與上個世代有何不同?

《30》雜誌委託《遠見》雜誌民意調查中心,針對20 歲以上受訪者進行隨機電話訪問,結果發現,39 歲以下青年世代與上一世代之間的價值觀,有極大的落差,生於富裕後的台灣,他們更重視個人價值的實現,但面對經濟衰退與就業市場不景氣的大環境衝擊,青年世代也展現彈性思考,務實應對。

世代差異:

1 興趣比學歷更能保障前途「學歷和興趣,何者更能保障前途?」

雖然只有24.7%的受訪者認為學歷會影響前途,高達65.4%的人認為興趣更能造就一個人的前途;然而,若細分年齡層,不同世代經歷不同的就業市場條件,對學歷也有全然不同的價值判斷。

年紀愈大,對於學歷的重視程度愈高,隨著年齡遞減,認為只要有興趣就會有前途的比例也隨之增加,20 至29 歲的受訪者中,高達八成相信,依興趣發展,更能走出人生的康莊大道。這顯示,歷經大學畢業即失業的現象衝擊,青年世代與父母輩之間對學歷的價值取向有很大差異。

不同教育程度的受訪者,對學歷的重視程度,也呈現兩極化看法;認為學歷會影響前途的族群,正好分布在國中以下及碩士以上兩個教育程度的受訪者,教育程度中等的族群,在職涯發展過程中,因為學歷而減分或加分的傾向不那麼劇烈,對學歷的重視程度,相對也不高。

世代差異:

2. 人生價值:生活品質優先於工作

台灣上班族的平均工時在全球名列前茅,以高工時來換取經濟生活穩定,似乎是台灣人普遍認同的生活方式,面對「工作與生活品質無法兼顧,兩者孰輕孰重?」這個問題時,45.9%的全體受訪者認為,人生價值以工作為第一優先,44.8%的人則認為生活品質優先。

看似平均的分布結果,若再以年齡層區分,卻可以看到極端差異。年齡愈高,選擇工作為第一優先的人愈多;愈年輕,愈重視生活品質。

39 歲以下族群,重視生活品質的比例超過重視工作的人,而20 至29 歲族群,高達66.4%選擇生活品質,比選擇工作為第一優先的受訪者,高出37.5%。(見表2)這個族群,正好是七○年代以後出生的富裕世代,擁有較充分的物質條件支持,他們比起上一代,更在乎精神層面的人生價值。

不同教育程度,對於工作與生活品質的選擇也不同。教育程度愈高,選擇生活品質為人生第一優先的比例愈高,分別是碩士以上70.2%、大學64.9%、專科61.1%;相反的,高中、職以下受訪者選擇工作為人生第一優先的比例較高,且教育程度愈低,選擇工作為優先的傾向愈高。

世代差異:

3. 為了理想,常換工作沒關係?

換工作頻率高、工作穩定性低是許多企業雇主對新進年輕員工的印象,但青年世代雖然重視興趣和生活品質,但面對就業市場的現實,他們的價值觀卻不如想像中追求個人主義。

「年輕人為了理想而常換工作也沒關係?」所有年齡層受訪者皆有以薪資收入為重的務實看法,但細分每個年齡層的細微差異,40 歲以上的受訪者,年齡愈高,愈不認同這樣的價值觀,認為年輕人不應該為追求理想而經常換工作。

草莓族並不愛換工作

但39 歲以下受訪者,卻是年齡層愈高,愈強調個人理想性,在理想與穩定的薪水之間,選擇前者的傾向較高。30 至39 歲族群有28.5%認為,為了理想而常換工作沒關係,比例在所有族群中最高;20至29 歲,正好是被稱為「草莓族」的七年級生,卻只有21.7%的受訪者認同這樣的價值觀,比例甚至低於40 至49 歲的一(24.1%),以及50 至59 歲(23.6%)的父母輩。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這顯示,七年級生其實一點都不草莓,反而因為在就業市場面臨的高度挫折,而普遍傾向務實。但若再從其他因素觀察,教育程度愈高、學生身分的受訪者,也是雇主眼中較不切實際的族群,傾向選擇興趣而非穩定收入的比例愈高。大學以上學歷有32%、碩士以上更有高達38.8%認為,為了理想而常換工作沒關係。而在所有受訪者中,在學學生選擇這個選項的比例30.4%最高,比全體受訪者高出8.5%。

世代差異:

4. 人生要圓滿,不一定要結婚

世代之間的價值觀落差,除了人生目標與個人工作理想之外,在婚姻與家庭關係中,出現的差異更明顯。

「人生是否要結婚才算圓滿?」年齡愈高,認為婚姻是人生必修功課的比例愈高,相反地,愈接近青年世代,愈在婚姻與單身生活的自由中作兩難選擇,其中又以20 至29 歲族群最明顯,選擇「人生一定要結婚才算圓滿」的比例為50.9%,選擇「單身生活比較自由,不結婚也無所謂」的比例為48%,兩者不相上下。與他們的父母輩比較,50歲以上族群對於婚姻的價值觀選項,一面倒地認為人生的圓滿,婚姻是必須的,超過六成五以上的受

訪者,認為「人生一定要結婚才算圓滿」。

女性傾向不想婚

性別也是影響婚姻價值觀的決定性因素。男性受訪者有69.7%的人認為結婚很重要,而女性只有50.2%採取同樣的價值觀;相反的,女性受訪者有45.2%選擇單身生活的自由更重要,男性只有23.1%。兩性在婚姻價值觀上的差異之大,不輸世代之間的落差,這也解釋了過去幾年台灣結婚率不斷下降,與兩性的價值觀落差,有極大相關。

世代差異:

5. 沒有下一代 人生也可以圓滿

不只是婚姻價值觀有顯著的世代落差,是否要孕育下一代,青年世代也有不同看法。

「要經營家庭關係,是否一定要生小孩?」年齡層愈輕,愈不認為擁有下一代是家庭圓滿的關鍵原因。20 至29 歲族群中,有37.9%認為「夫妻過自己的生活就好,有沒有小孩無所謂」,是所有年齡層中比例最高的,30 至39 歲受訪者有25.8%居次,隨年齡遞增,對下一代的孕育也愈重視。

女性、高教育程度 重視經營夫妻關係

性別也有影響。女性受訪者中,25.4%認為經營夫妻關係比生小孩重要,男性只有18.1%認同這樣的價值觀。不同教育程度對於孕育下一代也有不同想法。教育程度愈高,愈傾向於注重夫妻關係經營甚於孕育下一代,大學學歷有35.8%、碩士以上有26.4%的受訪者認為沒有小孩無所謂;國中以下學

歷只有14.1%認同這樣的價值觀。

世代差異:

6. 成功的人生要拿什麼來定義?

「什麼樣的人生才算是成功?」調查結果顯示出更細緻的世代價值觀差異。

在所有世代心中, 不約而同把身體健康(65.6%)、家庭幸福(49.7%)與工作穩定(36.9%)視為成功人生最重要組成要素的前三名,幫助別人與平靜過生活則落在財富、權力和名氣等三個選項之前。

從世代差異來看,20 至29 歲的七年級世代最重視健康(71.8%)、家庭幸福(55%)和工作穩定(40.4%)。此外20 至29 歲,30 至39 歲及40 至49歲受訪者,對於家庭幸福的重視程度相對較高,都高於平均值,尤其是30 至39 歲正值成家立業黃金期的六年級生,對於身體健康和家庭幸福的重視程度幾乎一致。

30 歲前重名氣,30 歲後重權力

在幫助別人與平靜過生活這兩個選項中,可以看到青年世代本身也因為不同的人生階段,而有不同的價值落差。20 至29 歲族群選擇平靜過生活(31.6%)的比例高於幫助別人(25.4%);30 歲以上,正好相反,認為幫助別人更重要於平靜過生活,其中30 至39 歲族群落差最大,前者比後者高出8.5%。這樣的結果,可能與20 至29 歲族群多新進職場,不若其他世代有較多生活歷練,因此更重視個人需求有關。

選擇財富、權力和名氣的比例雖然落在最後,但值得注意的是,在20 至29 歲族群心中,名氣遠比權力更重要,而在職場上逐漸嶄露頭角的30 至39歲族群,則把權力看得更重,高於名氣3.4%,是所有世代中,反差最高的一群。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