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年來,「個人行銷」的趨勢不斷的被討論,但最近半年,此趨勢更是突然到了更高的巔峰。5 年前,許多部落客、版主、達人、摩人靠著專長與趣,在網路上以文字、照片、圖畫、影片,分享體驗、知識、看法,經營了至少3 個月後,有了固定的粉絲群,開始產生影響力。
網路明星發燒
但,這幾個月來,facebook、噗浪上產生了更多的「個人明星」,他們粉絲數量的成長已達不可思議的驚人程度。譬如,剛寫了《贏在不可能》的金革唱片創辦人陳建育先生,在facebook 瞬間成長到4,000 名粉絲,超過許多企業的專頁;連facebook 內部的工作人員Sophia Huang,也擁有屬於自己的粉絲專頁,短期內就衝到1,000 多名粉絲。這些從沒聽過的「新名字」,在短時間內衝到以往部落客花1、2 年才衝得到的成績,也讓他們在網路上有了「發言權」。此外,已有基礎的資深個人品牌,也受到這趨勢而加分。以自己「Mr.6」專頁目前已有3 萬名粉絲,而名作家侯文詠亦有8 萬粉絲;影星成龍、李連杰更是超過200 萬名粉絲。以此速度,再過1個月,肯定又有至少5 位「新人」在社群平台上,創下3、5 千名粉絲的佳績,讓我們眼睛一亮──因為這些完全是默默地進行著,當主流媒體還沒發現時,他們已默默在網路上成為知名的人。
答案就是在「企業」。企業早就發現,以正規行銷團隊在這些網站上面,反而吃鱉。企業想藉由提高預算與規格來打過個人行銷,卻沒有地方可以著力或沒有效果,以往MBA 的那套,用在社群行銷上已完全無效。
企業行銷「小」不下來,行銷活動要做得很大,就連送贈品也要美美的,最後卻敵不過一個網友隨便送出一本舊書,引來更多新粉絲還要更實在一點。
當然,企業自己也是作繭自縳,第一,要下這樣的微型行銷活動,速度是關鍵,不只是提案並獲准的速度,他們發現以目前程序,原本排名第四、第五的廠商在社群上有了效果,等到程序在2 週後跑完,它已有了5,000 名會員,再也趕不上。此外,企業操作過程中,往往無法放手一搏,知識行銷的取材原本就困難,也不能加入個人意見。
社群經理人出現
已有一波人士認為,網路行銷不能靠正規團隊,應派出企業的「臉」;與其生一個虛擬代言人,不如真正請來一位「大使」,與網路上的個人相抗衡。美國有種職位叫「社群經理」(community manager)就是這樣的概念,他的工作就是在網路上讓大家知道他是
這間公司的員工,並且一邊交朋友,一邊以個人的嘴巴來宣傳這樣的東西,若有危機,也可立刻充當「發言人」,在網路上直接解決網友的疑慮,在正式發言人到媒體攝影機前,就先化解了網友正在快速醞釀中的勢力。
但,人是人,公司是公司,個人行銷的未來與機會還有很多挑戰,現在開始研究,是不會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