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設計魔法 點石成金

2010米蘭設計週

袁芃鈺、許綠芸
user

袁芃鈺、許綠芸

2010-06-08

瀏覽數 4,100+

設計魔法 點石成金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每年4月, 隨著復活節宣告著春天的到來, 米蘭人也彷彿從冬眠中甦醒。 回復義大利民族的活力與熱情, 摩拳擦掌的迎接著這個一年一度的設計盛宴。

如果說巴黎是藝術家的城市, 維也納是音樂家的城市,米蘭, 則無疑的是設計師的城市, 其中又可約略的分成

三種 Fashion Designer,Designer di Moda ( 指服裝設計師或是配件設計師), 復古的短髮配上黑框眼鏡, 寬口的棉T 罩上開襟線衫, 窄版九分褲下是細鞋帶的小羊皮皮鞋; Architetto ( 指建築師 與室內設計師 ), 頭髮蓬鬆有點亂, 襯衫的口袋裡有支筆還有一張摺得皺皺的紙條, 一手插在寬鬆褲子的口袋裡, 另一隻手在講手機; 最後是佔數最廣的 Designer ( 產品設計,家具家飾設計 與其他一切不在以上兩類的設計), 看似普通的單色上衣其實是名牌,舊的很有味道的古董包是某個市集挖到的寶,時尚、建築、室內,以及無數的工業設計師充滿這座城市,資深的、在這裡奠定基礎、 年輕的,在此試身手,來自全世界,專業、非專業的、橫跨領域的創意人,懷著設計堅持與夢想,一躍成名。

而在復活節前後,為期一週的「米蘭設計週」(簡稱Salone del Mobile),也成了世界上最重要設計展之一。

2008 年以來的金融海嘯,對歐洲設計界引起不小衝擊,長年觀察設計界的評論家知名設計評論——羅絲索恩(Alice Rawsthron),針對2010 年的米蘭設計展,就分析在經濟衰退之時,「設計」的面貌,也出現變化。

在米蘭設計週上的作品,很清楚可以看見人們對設計的關切,漸漸從光鮮亮麗的「外觀」,轉變為「內在思

維」的關切。

海嘯後,設計作品與人,人與情感的連結,每個作品都是一個故事,可以從社會學、心理學,看到更內在的

設計面向;而「科技」在設計中所占的比重,也逐漸升高, 原來在精品櫃中的奧地利水晶,也自然融入LED 魔

法。

超級伸展台

初生之犢,總有「想改變世界」的滿腔熱血,卻常也因為手上資源不足而讓夢想作罷,在米蘭,這個聚集各

國設計新星的聖地,你可以看到頭角初嶄的新一代設計人,與設計品牌的大膽發聲!

30 世代的法國設計師Ora-Ito,今年在米蘭大放異彩,20 歲出頭,在工業設計界發跡,曾經和海尼根、

愛迪達、Levis、Swatch,以及許多知名家具品牌合作無數,他建議年輕世代,不要抱怨自己手上沒有什

麼,而是要用手上的既有資源,做出成績,「就像運動品牌NIKE 的廣告口號,Just do it!」他曾在受訪時這麼

說,因為他自己就是這樣發跡的!

20 歲,世界還不知道他是誰,Ora-Ito 卻大膽以「虛擬品牌」的概念,推出LV 與Apple 的虛擬包款,瞬間在

網路上暴紅,不知情的人,以為這兩大品牌找了個新人來設計,還到品牌的官方網站詢問,殊不知,其實這是

Ora-Ito 玩的把戲,也讓他獲得不斷掌聲和設計邀約。

而今,Ora-Ito 選擇米蘭,作為正式發表個人自創品牌的舞台,展出家具作品,保有弧度與圓角的風格,黑白

極簡色調,則透露「化繁為簡」的設計哲學,融合有機曲度之後,讓設計更有辨識度。

而另一個英國品牌Established & Sons,同樣也在此發表新品牌Estd,在展覽空間配置上, 也擺脫了往年木頭

隔間的設計,使用全白階梯式展示,展覽品一目了然之外, 也讓觀者有機會可以近距離的觸摸與觀察作品,顯

示其欲拉近與消費者距離的期待。

設計名校的練兵場

除了設計新星,各國設計名校,也在米蘭大方練兵,頂尖設計學生們重新演繹「設計是什麼?」的命題,賦

予新意。

「?」,問號,是名列全球設計名校前三名,荷蘭安荷芬設計學院(Design Academy Eindhoven)的展覽主題,

提出「為何設計」的大哉問。

「設計,應該展現解決問題的過程,而不是一個光鮮的表面,」共同策畫展覽的英國女設計師克勞福德(Ilse

適逢故宮百年,快帶小朋友來基隆塔參加《穿越故宮大冒險 大小書粉高空派對》吧!

Crawford)說,設計師所提出的想法,要得到實現,必須通過無數疑問,設計師也需要從中調整,讓idea 變成

架上的設計家具。

提問,是設計師的任務,從問號出發,新一代的設計人,也藉此從原點重新思考設計,解決人們生活中的種

種問題與不便。

因此,一座廢棄不用的油漆舊工廠,也能化身為旅館,同樣是名校的英國皇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學生以「RCA 旅館」概念設計,空間隱約可見油漆痕跡的牆面,裝上燈光後,作品卻能與整體相得益彰,也透露出設計人對「旅館」概念重新演繹後的想法。

光線魔法 各家施展

上帝說,要有光,就有光。在米蘭設計週,不論是日系東芝(Toshiba),或是歐陸品牌,都用光線,勾勒天地,

施展魔法。

二度現身米蘭設計週,東芝請了日本設計師谷尻誠(Makoto Tanijiri),詮釋名為「Lucèste」的燈光哲學,是

結合義大利文「光線」與「天空」兩字,設計師以LED燈塑造天空般自然光的詩意,全白整體空間裡,光源來

自於天花板上不規則的橢圓形,燈光明暗與顏色,隨著音樂一同變化,彷彿白雲在藍天中飄移,時而陽光露臉,

時而遮住了陽光, 以人工光線打造自然光, 賦予光線新後海嘯時代,2010年米蘭設計週的5元素科技新應用:技術層面占設計比重增高,過去被視為精品的水晶,也加入LED燈科技。亮麗外表不吃香:誰還需要多餘沙發?經濟衰退,設計背後所隱含的故事與抽象思維,愈加重要。重申設計基本教義:荷包緊縮,間接導致「為何設計?」的問題再度被提出。的價值,同時觸動人們內心。

從買下一家破工廠開始做起, 品牌Viabizzuno 賣的,不是燈,而是「光」, 每每到此參觀,都有賓至如歸的感

受。因為設計師用來表現光線的方式,總像在跟參觀者說一個故事, 訴說著詩意且浪漫的語句,用不疾不徐的

速度流暢通過。

品牌不只把燈具當作商品,其重視整體建築外觀與室內的規畫,賦予不同的場合,不同性格的光線,卻讓人

感覺「光」的各種表現,均舒適合宜,一束光,也頓時具備著改變人類生活的魔法。

奧地利水晶遇上日系設計

Cross-over,跨界的說法,如今已非新興名詞,然而,新鮮玩意兒盡出的米蘭設計週裡,還是看得到精品與設

計碰撞出的精彩火花。

今天, 設計,不再徒有亮麗外型,而轉變成了訴說故事的形式。

水晶,不只是一盞華麗的掛燈,透過設計師的巧思,它能說許多故事。施華洛世奇每年在米蘭的「水晶宮殿」

(Swarovski Crystal Palace)展覽,都讓人耳目一新。今年邀請了5 位設計師, 打造數個空間, 參觀者依序與其互動, 彷彿經歷一段閃亮的旅行。

知名日本設計師吉岡德仁(Tokujin Yoshioka),今年為Swarovski 打造的水晶球, 延續著善於營造氣氛的特色,淡淡的白色煙霧中,懸掛著1 萬顆水晶與600 個LED燈,製作成的巨大水晶球, 狀似圓球但其表面卻是不平

滑的有機造型, 蘊含單純卻豐富的美感。

新人輩出 大師光采也吸睛

設計新星丰采奪目,然而在米蘭設計週展場附近的一方小藝廊裡,大師光芒也曖曖含光,提供觀賞者別處體

驗不到的平靜,使得所有的忙碌與喧囂,都在此沉澱下來。

義大利設計界僅存的國寶級大師之一 , 布蘭齊(Andrea Branzi)今年選擇在一家看似不起眼的小藝廊

展出作品,白色陶瓷製成,深褐色的鐵絲,彎曲成框架,配上一枝萌芽樹枝或白蠟燭,配置適切且精準,絲毫不

見浮動毛躁,反映出消費熱情沉澱過後,人們內心深處那方亟需穩定與冷靜的期盼,耐人尋味,也讓人肅然起

敬。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