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上海滾動長江商機

何曼卿
user

何曼卿

1997-08-05

瀏覽數 15,350+

上海滾動長江商機
 

本文出自 1997 / 8月號雜誌 日本的第二隻眼睛──大阪的新城市思維

中國二十一世紀發展藍圖上,開發長江三角洲與上海市浦東,原是一回事。沒有矛盾,只有互補。

看準了世紀交替,國際將出現群雄的機遇,中國大陸期望能「三足鼎立」,站穩大國地位。一九九0年起,這只大鼎(廣大腹地),先後有了兩隻腳(進出口商埠),即分立南北的香港與上海。不同的是,後者與「長江三角洲開發區」地區發展策略結合,將成為一個具有廣大腹地的「香港」,長江三角洲則擁有上海做為對外貿易的中心。

上海是家族老大

藍圖上,上海是龍頭,江蘇與浙江是兩翼,三者必須相互合作。可是,上海與江浙都各自力爭出頭,誰也不服誰。

上海就像長江三角洲的家族老大,好不容易有國際參賽機會,中央父老費心栽培資質優異的兄長,拿錢打點門面,等他飛黃騰達後,再回頭拉拔弟妹。上海新生代王杰(化名)打趣地說,「這是人之常情啊。」

據統計,一九九0至一九九五年,建設上海基礎設施共投入兩百五十億元人民幣,包括造橋、鋪路及修建深水港。一九九六至二000年的建設投資金額躍增為四倍,有近一千億元人民幣的投資,將用在航空港、信息港和深水港等新的十大基礎設施。另投資一百二十億元,展開浦東國際機場的首期工程。

離開改造中的上海,長江中上游可對上海不服氣。無錫出生的上海學者陸德明發現,嘴上大家都承認上海是龍頭,私底下是不是這麼一回事,則無定論。三0年代,每一省市都平起平坐,聽命於唯一的政治經濟中心北京。五0年代,公有制計畫經濟,大家門戶緊閉,上海經貿中心能量不足。如今,改革開放後,實際起龍頭作用的似乎還不是上海。

香港回歸前一個月,浙江代省長柴松岳特地組團到香港,舉辦浙港經貿洽談會,推動設立浙江與國際接觸的窗口公司。他希望,九七前這場最後一次大陸內地到香港的經貿協談會能提高浙江的境外印象。

事實上,香港已經是浙江的主要貿易合作伙伴。浙江省外經貿廳長楊祖成以數字說明,該省一百六十七億美元外資總投資金額中,港資占五二.五%。今年,滬杭甬高速公路公司以H股在香港上市,共募集三十六億元人民幣,遠遠超過預期的數字。

江蘇與香港的關係,比別人都密切。江蘇省協議外資中,港資所占比率雖不及浙江,但三年前所吸收的金額,就相當於後者的一倍半。此外,在大陸利用外資協議(合同)金額的部分,江蘇起步較晚,表現卻後來居上,九五年以一三.五六%的占有率超越上海的一一.二八%,證明其「經濟國際化策略」的實力,緊追在廣東、上海之後。

蘇州市甚至略過上海與香港,直接與國際搭線。一九九四年,新加坡與中國大陸共同出資成立蘇州工業園區。園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周迅表示,園區不但為蘇州架起通往國際舞台的道路,還確立新的國際經濟合作模式,以投資、開發與管理為三主體。新加坡負責招商,中國大陸專責管理。

區位優勢影響競爭力

然而,一個地區的競爭優勢,必定與支撐的環境相關連。競爭力大師波特的知名理論--鑽石體系中特別強調,產業發展有「地理集中性」傾向,因此區域環境條件是成敗關鍵。此外,「機會」與「政府」也是重要因素。

換言之,蘇州市吸引外費的競爭力,不是來自它本身,而是環境發揮了優勢。周迅清楚地分析,新加前總理李光耀選中蘇州做為中國的「裕廊鎮工業城」用地,韓國三星電子集團等著名跨國公司願意投資設廠,關鍵因素都是看準了蘇州比鄰上海的區位優勢,其次才是配套工業、人文素質與優惠政策。

這種區位優勢,台商感受最深刻。據大陸官方統計,九六年台商投資大陸總金額約十二億三千萬美元,光是江蘇一省,就吸走四成之多。

區位優勢究竟值多少?自費發展崑山經濟技術開發區成功的的崑山市很清楚。蘇虹機場路通車後,崑山市到上海市虹橋機場只需一個小時路程;崑山市每平方公尺不超過三十美元的工業用地地價,卻是上海市百元地價的零頭。市長鄭慧珍仔細估算,「這是一本大帳」。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與重要城市便利往來,更能為區位優勢加碼挹注。

接軌上海,是距離上海南方一百公里的嘉興市一九九六到二000年間全市共襄盛舉的大事。這個國家能源建設重點基地,不但擁有乍甫港、第一座中國人設計的秦山核電廠與嘉興火力電廠,以及價格迷人的土地與勞力成本(分別不到上海的三成與五成);更重要的是,三年內,乍甫通往上海、杭州及蘇州的道路將連成線。屆時,「上海(龍頭)會舞得更好,」嘉興市長夏益昌充滿期待。

嘉興市的發展藍圖是一小時經濟圈,以上海為龍頭的長江三角洲經濟跨世紀宏願則是從「三小時經濟圈」起步。

所謂「龍頭」,扮演的是將人才、技術與資金傳遞中介、輻射的角色。八0年代,上海曾經稍稍地扮演過。當時因發展腹地有限,上海工業透過「橫向聯營」方式,轉移到江浙,協作項目上萬項,其中,浙江省有百分之七十的鄉鎮企業與上海有聯繫。

九0年代「一「龍頭」三中心」的角色(浦東開發開放為龍頭,上海為經濟、金融、貿易中心),所需的輻射力道與能量,要更強。三小時經濟圈,是上海經濟輻射的渦輪增壓器(turbal)?

搶搭「三小時經濟圈」的線

上海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戰解釋,三小時經濟圈是長江三角洲現在式的發展理論。改革開放後,以上海為主軸,三小時車程內,工業半徑擴散只到得了一百公里以內的常州、杭州與蘇州。九0年代大興土木,滬寧、滬杭甬高速公路逐段架起,三小時經濟圈擴散至三百公里遠的南京與寧波,串起沿路大大小小的縣市城鎮,為各種國營、集體、個體、獨資、合資、合作企業催生。

陸路上,上海要擴散,江浙想接軌。浙江省籌畫中的全省高速公路網,將銜接上海三小時經濟圈。江蘇省蘇州市無論市行政地圖或是經貿地圖,到上海的時速都比南京快得多。長江三角洲內,大大小小工業城、經濟開發區的招商手冊,幾乎都標明著到達上海最快的近距離。

海路上亦然。寧波北侖港與嘉興乍浦兄弟港,一個為長江流域運入能源,一個是身處沿海重化工基地,一南一北,兩個工業港異口同聲,希望成為上海港的分流港或組合港。

二省一市各自尋找外貿伙伴,表面上誰也不幫誰,但實際上,國際伙伴看中的是長江三角洲的整體區位優勢。這點大家心知肚明。

眼明手快的崑山市,一九八五年先啟程,九二年看準了上海浦東開發機遇,先自我投資,才吸引歐美外商,引人金額六十億美元,同時也躍升為國家級經濟開發區。市長鄭慧珍迎賓開場白常自信地說「崑山市不是明珠,但是非常耀眼。」

蘇州市行動雖比崑山市晚,但是也不太慢。九0年,沒有機場的蘇州市得知九二年浦東啟動消息,就以發展蘇州為策略,緊靠上海空港,抓住機會。國務院一位官員回憶,當時蘇州的衝勁被稱為「蘇州現象」。去年,蘇州吸引外資的表現,僅次於上海。

浙江主要外貿夥伴是香港,招商利基則是它在長江三角洲經濟發展的位置。浙江為上海、江蘇與自己的經濟貢獻,包括加工製造、農副產品、旅遊、專業市場、港口運輸,尤其是能源供應。浙江省經濟建設規劃院副院長吳敏一指出,上海與江蘇要找到大電廠的廠址,的確滿難的。

嚴格說來,上海對兩個兄弟省的幫助,還不如政策指定的對口扶貧省分。然而,這一市兩省,各自搭起密密麻麻的外貿通路,走的卻是同一個方向--走上國際台階。十五個開放城市競爭,誰也沒幫誰牽線,但在共同基地長江三角洲上,卻密佈著難以釐清的新舊關係。 五月下旬,喜歡唱反調的法國人,第一次大組團遠赴上海參展。在上海世貿展商城氣派的展覽廳內,法國總統席哈克親自到場打氣,並友好地表示,希望法國工商界能「幫助你們中國成功」。

光靠法國「幫助」當然不夠。按照中國世紀藍圖走,長江三角洲才是希望的所在,至於希望何時能成真,還得看「龍頭與兩翼」的默契。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