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面對一十一世紀,大阪對城市的構想為何?市長曾經提出建設大阪成為國際集客城市,基本的理念是什麼?
答:大阪到二十年前為止是個重工業的城市,當然商業也是非常發達。一直到一九七三年,在石油危機的衝擊之下,工業受到很大的影響,我們的產業結構也不得不進行調整。大阪的夜間人口是兩百六十萬人,白天還有一百五十萬人左右進城工作。我們希望,除了工作之外,有更多的人能夠來到大阪,來旅遊、遊樂、開各種國際會議,並且,在大阪花錢。如此,就能為我們帶來評多的商業機會。
總而言之,就是讓大阪從單純的工作都市成為旅遊的都市;從重視工業的都市,變成一個重視第三產業的都市,這便是我們的構想。
問:要建設這樣的集客城市,大阪面對的挑戰有哪些?大阪想做為一個國際性的集客都市,在國際化上,有什麼軟體與硬體的概念?
答:建設集客城市的行動十年前就開始了。例如水族館、亞洲貿易中心,以及為一般遊客建設的設施,像地下街等。希望大家在這裡玩得開心,能吃到想吃的東西。這一類的設施,目前已完成了八0%。當然我們還需要在基礎設施上做更進一步的努力,建設一流的飯店等等。到目前為止,我們都進行得頗為順利,沒有遇到大困難。
在國際化方面,的確不只要做硬體的建設,也要進行軟體的建設。現在我們所要努力的,是讓外來者在大阪感覺很便利,例如說,大阪市區的各種標誌,除了日文,應該還要有英文、中文、韓文,對於大阪的介紹,也應該有各樣的語言版本。
另外,我們正在努力的,就是讓更多的市民成為志願者來參與國際化。
做生意有一套
問:大阪正在為國際化進行許多大型建設,不過,亞洲地區許多城市,甚至包括日本其他的城市,也都在進行類似的大型建設,請問大阪在這方面,自己的特色是什麼?
答:主要有三點:第一,大阪是日本最古老的城市。在一千五百多年前它就與世界,特別是亞洲各地有來往。大阪是一個亞洲型的城市,不是一個歐美型的城市。許多人到了東京有一種緊張感,到了大阪則有一種輕鬆感,一種能夠休息的感覺。所以,我們希望能保持這種亞洲型城市的特點。
第二,大阪一向敢於追求新事物。比如,我們所建設的亞太貿易中心,在日本是第一個。它是為了外國的中小企業能在大阪做好生意而設計的。外國產品要想在日本順利銷售不是那麼容易,需要符合很多要求。大阪人做生意很有一套,外國廠商可以和大阪商人合作,適應日本的市場。這也代表了大阪的獨創性。
第三,與其他城市比起來,大阪市民非常友好。
問:市長提到增加市民志願參與國際化的建設。不過,近期有一項調查顯示,大阪在日本的許多重點都市中,市民對於協助外國人意願的排名是最後的。對這一點,你的想法如何?
答:就大阪市民的個性來講,他們不喜歡把志願工作掛在嘴邊。但若你實際在大阪街上向人問路,會發現他們很熱心地帶路。所以大阪人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非常熱情地幫助外國人的。當然我們為了增加志願者的人數,還會做更多的努力。
至於你剛剛所提到的調查,我沒有看過,無法知道它的正確性。但我相信,大阪人心中很願意幫助外國人,只是他們不喜歡在形式上去登記成為一個志願者。
走自己的路
問:日本發展明顯有東京一極集中的情況,市長對此有何看法?可否比較一下,大阪有哪些地方優於東京?
答:一個國家在發展的時候,首都地區一定都是重點所在,什麼好的、大的都往首都集中。但是大阪和東京是不同的,不同的地方在於:在大阪的生活,比東京舒適。大阪的食物比東京合口味;大阪的交通比東京順暢許多;大阪有不少文化遺產,尤其是傳統藝術。這些傳統已經深人一般市民的生活當中。東京固然有許多大電視台,但論到傳統的藝術,大阪的根比東京深植許多。再說吧,東京的博物館也評比大阪多,但是做為一個市民,在家中輕鬆地畫畫、進行藝術創作的,大阪人肯定比東京人多。
此外,大阪周圍不到一個小時的車程,就有京都、神戶、奈良等有特色的城市,這些城市有著豐富的歷史資源。出了東京,你什麼也沒有,只有一個大都會東京。
問:在大阪的建設發展過程中,有沒有哪一個城市是大阪學習的對象?大阪又有什麼樣的建設經驗值得別的城市學習?
答:世界上有特色的城市非常多,但大阪要建設自己的特色,走自己的路。大阪在戰爭時全被戰火所毀,戰後又經歷兩次特大颱風襲擊,以及水害。這樣的經驗讓我們建設了許多防水裝置,還有把地面墊高。在一九六五年大阪的污染非常嚴重,水、空氣都非常地髒,看不到藍天,這促使我們注意環保問題。現在的大阪已是晴空萬里,水也非常乾淨。我們還把聯合國的環保組織請到大阪來,請他們體驗大阪的生活,把大阪的信息傳送到世界各地。此外,大阪建設地鐵的歷史也是非常悠久。大阪的河流以運河為主,是非常有特色的城市。當然我們在建設的過程裹,也一點一滴地吸收其他特色城市的做法,但是總的來講,我們是走自己的路。
資訊傳遞的困境
問:大阪想與台灣以及其他亞洲的城市建立什麼樣的關係?
答:大阪想成為亞洲的廣場,成為一個信息的中心,在資訊交流上起領導的作用。同時在交流的過程中,也把資訊傳遞到亞洲各國的城市去。在經濟交流上,我們也想帶動類似的影響力。
說到與台灣的關係,在我小的時候,我的鄰居有來自台灣的孩子,也有從中國大陸來的孩子,以及其他亞洲國家的孩子。我們一起遊玩,也相互串門子,非常有親切感。所以我們衷心希望台灣與中國大陸都能成為我們的好朋友。我自己以前是大阪市立大學的教授,大阪大學也有許多來自台灣的留學生。即便是現在開同窗會,我也有許多台灣的同學。所以說,大阪與台灣的關係非常密切。在一九七二年日本與中國大陸建交之前,大阪就已經向上海以及台灣的城市派遣經濟交流團。所以即便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係比較緊張,大阪仍然希望與中國的城市,以及台灣的城市進行交流。我們有這樣的想法,也有這樣的計畫。
問:一般認為,大阪在發展上相對弱勢的是資訊、情報以及高科技產業,不知大阪想建設自己成為亞洲的廣場、信息中心,要突破現狀會面臨什麼樣的挑戰?有何因應之道?
答:這一點也是東京一極化所帶來的問題。大阪並非沒有資訊,只不過資訊的流通管道出了問題。所有的資訊,比如大阪處理公害的經驗,都必須通過東京才能向全世界發出。東京有個行政情報中心,地方政府的一切行政資訊也都是通過那裡傳到世界。
大阪有大阪巨蛋球場,這個球場是高科技興建的產物,可是關於它的訊息我們卻傳不出去。再舉個例子,大阪的海遊館落成時,大阪地區的媒體雖然大幅報導,卻僅及大阪地區;當全國版的報紙不登、東京的記者不來採訪,日本全國就都不知道。直到英文版的新聞週刊做了報導,東京的媒體才感興趣前來。所以,我覺得日本的資訊傳遞是非常有問題的。而外國常駐日本的記者也多半留在東京,不來大阪。我們在傳播上面的確有困難。這是一個國家的問題。
不過大阪也在做各樣的努力。例如我們準備建設環球影城,它將是一個利用多媒體的現代設施。這樣的技術開始利用,可以帶動相關的產業。
大阪什麼都有
問:大阪有許多產官合作的建設,可否談談這類合作模式的理念與利弊?
答:政府與民間企業共同經營建設,重點在於能發揮地方政府的能力,也能發揮企業的能力。如果這樣的建設是馬上能夠賺錢,那地方政府就沒有必要介入。我們地方政府所參與的,是那些無法馬上產生利益,但同時對於地方又是必要的項目。如果這樣的建設從長期的觀點能夠促進地方的發展,就可以由地方政府與企業共同組織,出資來經營建設。合作的方式,政府只管出資,因為在經營上我們是外行,要委託給經驗豐富的企業來經營,才能產生效益。但假使政府官員比較官僚,或者企業只考慮自己的利益,或雙方各有自我本位主義,這樣的合作關係就注定要失敗。
問:從日前大阪的許多建設來看,大阪既想成為遊樂的都市,又想成為歷史的都市,也希望成為商業的中心,會不會分散焦點,目標認同不易形成?
答:什麼都有,這就是大阪。
我們在大阪的南港地區建設了亞太貿易中心、世界貿易中心等等具有商業貿易性質的設施,讓所有經商的人集中至此,這是大阪的商務區。有一千三百五十年的大阪城是個歷史區,到了這裡就能瞭解大阪的歷史。此外,我們並非亂無章法地在各個地方建設。實際上,我們在腦中有一個脈絡;從西面的天保山,到東面的鶴見綠地,這是一條歷史帶;從北到南,則是各式各樣的遊樂場所、飲食街、商業街……,讓遠客能進行各樣的活動。我們的目標就是建設一個多功能、多種特色的城市。而最終的目標,則是建立一個經濟上非常強大的城市。
(孫秀惠、臧聲遠採訪,孫秀惠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