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六月號公布「1997大學風雲排行榜」後,引起校園與學界廣泛討論與迴響,甚至爭議。我們歡迎各界對這個有關台灣高等教育的議題討論,甚至辯論;但是其中有一些誤解與疑問處,我們也覺得有必要進一步說明。
在這份調查報告中我們反覆強調,它是大學聲望評價而非大學評鑑;評鑑是各大學設立努力的目標,由專業的機構去評鑑大學有沒有達到自定的目標;評價則是一般的印象,原本就是集多數人的主觀為客觀。我們以學術聲望評價、聯招考生評價、企業評價、教師資源、圖書資源與入學報到率等六項指標,評價一個大學的聲望。目的不是要指出哪個學校辦學品質好、哪個學校壞,而是要鼓勵各校根據自己的定位,發展特色。
在這項聲望評價中,各占三0%的各校學術聲譽評價與聯招分數排行,前者是學術圈的專業評價,後者則是參加聯招的考生評價。某些人質疑調查不應將聯招排行納入評估指標,顯然是忽略了考生用分數選校,其實也是一種評價。
此外,美新週刊、亞洲週刊等國外媒體所做的各大學聲望評價調查中,除了學生選擇的評價外,也都有學術圈的自我評價,並且占很高的加權比重,因為大家相信只有學術界最瞭解各大學的學術聲望。所以,我們把學術界的專業評價,和學生評價視為同等重要。我們也給各大學公平的機會,去評價自己的學校與其他大學,只是有些大學不願填回問卷,自己放棄了表達專業意見的機會。
教育部官員指出,如果依照遠見雜誌這幾項評估指標,教育部在兩個月內就可以做出這份調查結果,令人聞言不禁詫異。在進行調查的這三個月中,「遠見」因需要相關資訊,一再向教育部要求提供的各校教育資訊(如各校入學報到率、圖書資源、教師資源、財政資源等),教育部均以無相關資料或是無法提供等理由,悍然拒絕,我們只能用最笨的方法,打電話到每一所學校去查詢。十二萬考生,以至社會大眾都亟需知道各校的相關資訊,做出最正確的選擇,教育部為戎麼不願釋出這些資訊?據悉,教育部將在明年進行相關的評鑑工作,我們很期待這樣的評鑑結果能盡早公布,一方面促進大學自我提升,一方面讓社會有更多的參考資料。
部分學界人士認為大學不需要排行榜,因為不同的大學很難比較。但是廣受美國社會好評的美新週刊每年都針對美國三千多所大學、學院做學術聲望排名,美國三千多所大學之間的差異,遠比台灣二十幾所公私立大學之間的差異更大,美國各大學都有雅量接受民間機構的評價排名,為什麼台灣的大學就不能接受聲望排行的社會公評?我們不希望製造另一種聯招排行,而是希望考生選校時,除了在聯招分數之外,還有其他指標可以參考。
也有部分人質疑,文化大學不願提供圖書資源的數據,而以平均數計算,似乎不合理。給文化大學平均數,是根據統計學的原理,當資料缺乏時,可以以平均值計算,並無不妥。只是為了顧及公平競爭,明年做同樣調查時,我們會注意這個情形。
此外,排名最後的靜宜大學,發動師生連署抗議靜宜被評為最後一名。靜宜大學一再強調其定位是教學型大學,不以學術研究為主;在這次調查中,靜宜的學術聲望排第二十名(這是根據九十幾位公私立大學校長、三長、院長的問卷評價結果),考生評價是最後一名(這是根據去年大學聯招成績),但在教師資源、圖書資源則有較好的排名,調查結果完全符合靜宜的自我定位。況且聲望的形成,須要數十年的累積,幾年的努力,還不足以扭轉社會大眾的印象。
總排名第三名的交通大學,則有部分學生抗議交大末被列入「民眾印象最好的大學、最想就讀的大學、最有影響力的大學」的前五名。交大學生這項質疑,可能是因為沒有閱讀雜誌內容,引起誤解。我們針對全國一千多位民眾進行抽樣調查,詢問在全國二十二所公私立大學中,他們印象最好的大學,結果交大得到十三票,排名第九,最有影響力這項得一票,最想就讀這一項得十三票,都不在前五名,並非刻意打壓交大。
無論就規模或性質而言,將大學與學院做比較,在目前台灣的情況仍不公平,因此其他工學院、醫學院、管理學院,並不納入今年調查。而且,無論新舊大學,在各項指標中,都有不同的優劣勢,新大學在圖書資源上或許不如舊大學,但是教師資源卻遙遙領先。
教育部衷心希望打破名校的迷思,「遠見」做大學聲望評價排行榜,結果雖然仍是名校名次居前,但是內涵已經不同。過去成為名校是因為聯招成績很高;但是,「遠見」這項調查還包括各校學術聲譽、企業評價、教師資源、圖書資源等參考指標,我們相信考生可以針對自己的需要,做最正確的判斷。要繼續念研究所、出國進修的考生,可以參考各校學術聲譽;大學畢業後想就業的考生,可以參考企業對大學的評價。
有人認為這樣的排名對私立大學不公平,因為前十二名都是國立大學,但是根據調查結果,私立東海大學的學術聲望領先國立的海洋、高師、彰師;在企業評價中,逢甲、淡江兩校更高居六、七名,領先許多國立大學。正如我們一再呼籲,如果台灣的大學能建立起分級的機制,研究型大學專攻學術研究,教學型大學致力教學,那麼各大學各自朝定位特色發展,就不須畏懼被排名。
在台灣尚未建立大學評價(甚至是評鑑)的機制,而我們需要有更多元的教育資訊下,應該鼓勵更多的評價,更透明的資訊,使得教育更趨多元化。這份台灣首見的調查是有值得改進之處,雖遭遇部分人士誤解,本刊仍有決心明年繼續還要做下去,並且做得更詳細,以期打開教育黑盒子,為台灣的高等教育貢獻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