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男人不婚,可能是因為不容易遇到理想對象;現代男人不婚的最大原因,可能是害怕吧!許多男人想到結婚就想到離婚,幾乎是一種同步反應。換句話說,聯想到結婚的,不是幸福美滿、兒女成群,而是負擔、是責任,是萬一婚姻不幸帶來的種種後果,因為身邊婚姻幸福的例子實在不多。
對未來感到悲觀
我有一些受過法國高等教育、高收入的朋友也都選擇不婚,或更精確地說,不願意有小孩。他們提到,地球人口激增,對未來生活環境惡化的危機感、戰爭頻仍、物質能源短缺,對保障孩子未來的生活環境,有著很大的無力感與悲觀。
我們處在一個年紀愈來愈沒有標誌或階段意義的時代,社會主流價值病態地偏向年輕化, 拒絕老化( 看各種保養品、抗老產品、整容手術之盛行即可知),甚至醜化老年。孔子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等生命階段,在這個時代已經意義不大了。30歲結婚、33歲生子、35歲買車子房子等,不再是一種「社會成就」,而是可怕的、可預見的社會家庭負擔。
有句話說: 「女人心中都有個母親,男人心裡都有個孩子。」我是這麼解讀這句話的:女性天生就有個子宮,一個孕育孩子的地方,這是她身體的一部分,與生俱來的,所以女人天生就有母性,有當母親的條件。但是男人卻未必因為有精子而有當父親的條件。所以男人永
遠是母親的孩子,女人則永遠可能是別人的母親。
我之所以一直提到孩子的問題,是因為男人在考慮婚姻時,生養小孩所占的影響比重很大,當男人心中那個小孩拒絕長大時,也就有拒絕當父親的可能。
並非人人適合婚姻我對婚姻的想法很複雜、也很主觀,首先我認為,有些人其實不適合婚姻這樣的生活結構。儒家教育、傳統文化總是用含飴弄孫、兒孫滿堂來描繪幸福美滿的生活,我個人認為那是傳宗接代的傳統裡所營造出來的家庭假象,目的是讓所有人都朝這個唯一價值前進,穩定封建的父權結構。
但是現代對生命意義的思維已經從「為列祖列宗傳宗接代」轉化成「創造個人今生的幸福」,結婚作為唯一的終極幸福目標已經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如何創造屬於自己的幸福型態。所以我認為社會的主流價值,應該建立在做一個快樂且能夠散播快樂的人,而非不擇手段(傳統或是道德)硬將每個人都不分青紅皂白地塞入婚姻這個框架中。
做一個快樂的人,要比做一個不情不願的父親或母親要有意義得多。如果每個人都是一個快樂的人,他的生活重心是在他所喜愛的活動裡,不管結婚與否,都會讓這個社會更有活力也更健康。
感情變得精打細算
此外,在這個網路影像主導視覺的時代,面對電腦電視螢幕的機會,比對人要多很多,和真人感情的互動行為更少,對人的信任也跟著降低,交友戀愛這種需要投資長期大量時間和感情的活動,變成一種斤斤計較的奢侈。
剛認識一個可以談得來的人,很快地我們會去計算:對方的長相、收入、身材、個性值不值得繼續交往;見過幾次面之後,開始計算還要這樣繼續「閒聊」下去嗎?有無上床的可能? 對方好像不是很確定?種種疑惑,讓很多人在真正為感情投資、真正認識對方之前就打退堂鼓,尋找另外的可能人選。
我們這個時代, 感情太珍貴、時間太寶貴,所以捨不得在「沒有確定的投資報酬率」下投資進去。簡言之,就是我們不願意花時間去認識人,去長久經營一個關係。這種心態在熟齡男子身上更容易看到,
因為熟齡,如果他有意願交友結婚的話,時間感情的投入就更斤斤計較了。
謝忠道,40歲
目前以美食記者與作家身分旅居巴黎
喜愛美食、旅遊、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