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所謂「統派」究竟是什麼?

張作錦
user

張作錦

1997-05-05

瀏覽數 16,400+

所謂「統派」究竟是什麼?
 

本文出自 1997 / 5月號雜誌 第131期遠見雜誌

「請辭待命」中的台灣省長宋楚瑜,最近在「商業周刊」的訪問中又以「高分貝」發言。他認為「國發會」廢省有兩個原因,一是衝著他來的,另一是「路線問題」;而「路線問題」還會愈來愈嚴重,他不會捲入其中,也不會「變成另一個郝柏村」。

「路線問題」是什麼?其實就是「統獨爭議」。新聞報導指出,宋楚瑜不能把這話說穿,以他外省籍的身分,怕被戴上「統派」的帽子。

宋楚瑜在台灣長大、受教育,「吃台灣米、喝台灣水」,時時以回報台灣為念。五十多歲了還勤學台語,主持省政跑遍台灣每一個角落,力倡「新台灣人主義」,希望融入台灣主流社會。像他這樣的人,仍然怕被戴上「統派」的帽子。

宋楚瑜做過新聞局長、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秘書長、台灣省主席,又以四百七十二萬票當選第一任民選省長。以他的地位和經歷,在「政治正確」的標準上絕對禁得起檢驗,但他仍然聞「統派」二字而色變。

宋楚瑜尚且如此,等而下之的一般人就更不用說了。可見「統派」二字是一個多麼十惡不赦的罪名,無怪乎大家要避之若浼。

走出「統派」迷宮

說來真是弔詭,我們的國家好歹還叫做「中華民國」,還承認台灣與大陸都是中國的領土。相對地,若以行動分裂國土才是犯法的。雖然高唱「台灣獨立」被解釋為「言論自由」,但無論如何維護國家體制總也要算做「言論自由」,應該在人格道德上不是什麼污點,更不應受到譏嘲與打擊。

但現在不是這樣,「統派」是一個罵人的字眼,其含義是「出賣台灣人民的利益」、是「與台灣人民站在對立面」,換言之是人民公敵,人人得而誅之。於是「統派民代」、「統派學者」、「統派媒體」等各種帽子漫天飛舞,或由「行刑者」按頭硬戴,或逼當事人表態選邊;總之一定要分類清楚,誰是「紅五類」誰是「黑五類」,分清了才方便貼標籤,然後鬥臭鬥倒。

但是台灣真有「統派」嗎?看不出來。如果有,也恐怕是很少數,用不著把「打擊面」擴張這麼大,幾乎把「抓台奸」變成一項「全民運動」。某些人眼中的所謂「統派」,恐怕只是這樣的人:他們理解大陸是一個龐然大物,台灣鬥不起,我們別去惹它;維持台海現狀,兩岸各自發展建設,把所謂統一問題留待將來再說,時間成熟了自然就會解決。這樣的設想,對台灣居民,不論他出生在哪裡,有什麼不好?可是某些人不樂意,認為這樣是孬種,不爽,要跟大陸硬幹,以凸顯台灣「主權獨立」。至於這樣做代價是什麼,後果是什麼,代價要由誰付,後果誰來承擔,他們從來不告訴老百姓。可是他們又怕別人把話說穿,使公眾瞭解實情,於是忙著握住別人的嘴巴,以「統派」的罪名脅迫說話的人禁聲。從前和現在為自己爭取「言論自由」的那些人,今天是只准自家有「言論」不許他人有「自由」了。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台灣人?外省人?

這就是台灣「統派」的真相。這樣說一點也沒有把事情簡單化,因為它確實就是這麼簡單,只是有些人刻意把它排組成一個迷宮,讓進去的人鑽不出來,難以理解,以顯示問題的嚴重性,好方便他們對「統派」用刑。

民國卅八年從大陸「渡海避秦」來到台灣的人,都是不願在共產制度下生活的人,為什麼今天就會歡喜共產黨了呢?他們的子女生於台灣、長於台灣,絕大多數都沒去過大陸,難道大陸的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比台灣的更能吸引他們嗎?這些人不主張和大陸正面對抗,希望藉和平共存使台灣繼續繁榮發展下去,難道不是愛台灣,反而要用魯莽滅裂的做法,陷台灣於萬劫不復之地,才算「愛台」,才不是「台奸」?

有些人在台灣內部製造白色恐怖,力圖分化,使大家不能團結,其不知道安的是什麼心?這些人亂說亂來也就罷了,居然連國家最高頃導人部受了他們的影響。

李登輝總統不久前分批接見國大代表。在會見新黨國代時,李總統質問他們為什麼老是反對他,是不是他們「反對台灣人做總統」?李總統此言,使外界驚愕。平心而論,身為國家元首,李總統這話是很不得體的,對族群融合、人心凝聚,有害無益。但是既然李總統提出來了,就把話說清楚也好。

被稱做「外省人」的那群人,即使再沒有智慧,也不會還存有幻想,認為今天還能選出一位「外省人總統」。上次總統直選,陳履安慘敗,不就說得很清楚了嗎?如果今天必須是一位「台灣人總統」,則這一點對他們而言,林洋港或彭明敏當選,意義完全一樣。所以今天民意如果對李總統有什麼批評,那是針對他所做的事,不是針對他的省籍。

蔣中正總統時代,是「戒嚴時期」,是「威權統治」,當時監察委員陶百川等人彈劾行政院長俞鴻鈞,不顧蔣總統的「震怒」,被國民黨停止黨權而不惜。這些當事人,哪一個不是「外省人」?

再朝前面說,袁世凱要當皇帝,梁啟超秉筆直書「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蔡鍔千方百計逃出京城,帶兵回來討伐他。這些人當中,哪有半個「台灣人」?

民意不可挾有省藉因素而批評李總統;李總統也不可以省籍因素為藉口,而規避民意的監督批評。大家只能就事論事:批評是對是錯?對了,不管是誰說的,都應察納雅言;錯了,不管是誰說的,都應對自己的言論負責。

本來,族群融合的事最好多做少說,以實際行動把它消弭於無形是上上策。但是若有人百般撩撥,不斷引起這些話題,那麼以負責的態度作適當的討論,也未嘗不是有益之事。這樣至少可以使絕大多數同胞瞭解,某些人之所以力竭聲嘶地追打「統派」,原來是這麼回事!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