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非營利,非熱情不可

專訪大愛電視台總監姚仁祿

游常山、楊倩蓉
user

游常山、楊倩蓉

2005-08-01

瀏覽數 3,150+

非營利,非熱情不可
 

大學時便開始成立設計公司接案子,二十八歲就當上建築公會理事長,四十歲時,他的設計作品已經名揚海外,成為東海大學建築系校友的傳奇,更成為建築界的設計達人。

原本計畫四十歲退休後,到大學附近開一家書店,靜靜地享受書香生活的姚仁祿,卻在12年前因緣際會參與慈濟建築設計志工後,逐漸走入慈濟志業;1999年起,他從建築設計業跨入媒體領域,肩負起大愛電視台總監的任務,全心投入在打造一個乾淨的媒體環境。

現在,他每天做1小時的設計工作來維持生活,卻用18個小時義務投入大愛台的慈濟志業。

Q:很多非營利機構都有全球化佈局的決心,但是差別在於有做到與沒做到,你認為其中的差異與關鍵在哪裡?

A:其實現在全球化的時代,沒有全球布局也不行,任何營利與非營利機構都一樣,如果不以全球的觀點來做事,大概就會比較辛苦吧。

不過,大家在談的全球化通常都是用業務的角度來看,我個人覺得全球化應該要將市場(marketing)與資源(resource)放在一起來看;舉例來說,大愛電視台最近要在印尼開設頻道,我們會去思考會不會成功,這是marketing的問題,雖然我們是非營利組織,畢竟還是有市場要去經營。可是我的resource在哪裡,我需要開始從全球去找尋資源,找尋會說印尼語的人才,而這樣的人才他不一定就住在印尼,這就是我個人感覺到現在的時代無論是在資源與市場上,都需要用全球化的角度去思考。

今天,非營利組織在台灣是不成熟的,它甚至沒有一個適當的法律可以管理;如果我們的法令對於非營利組織有一個長遠完善的規劃,那麼我相信台灣的非營利組織走出去的腳步會更快、更容易些。

Q:為什麼需要法令作為非營利組織的基礎呢?

A:我覺得我們的社會對於non-profit並不太相信,這或許是non-profit的文化建構被太多假的non-profit混淆在一起,讓人分不出真假,這部分還需要時間沉澱一陣子,才會成熟。要定義非營利組織是很容易的,但是落實在管理機制上變成比較鬆散時,就很容易看不清楚,所以不同的機構需要不同的法令來分門別類管理。

Q:除了法令基礎,你認為非營利組織應該要如何生存發展?

A:以大愛台的收視率來看,它的24小時平均收視率排行第19名,它的八點檔排行第四名,以這樣的成績去賣廣告的話,我相信會有很好的業績,但是這不是非營利機構要經營的方向;相反地,為了讓大愛台能繼續生存下去,我們除了呼籲大眾捐錢外,還從環保回收著手,許多環保志工投入垃圾撿拾的工作,這些地上的垃圾如果碰到雨水一淹就沒有了,但是經過回收以後,不僅減少社會的垃圾量,對我們來說也增加了收入,這部分正是非營利組織需要去創造出來的機制,它需要認真去思考它的business model 在哪裡。

Q:非營利組織扮演怎樣的角色?它的貢獻在哪裡?

A:非營利組織究竟是被社會需要,還是一種流行,我個人覺得非營利組織就是要將政府與企業做不到的地方,透過非營利組織把這些漏接的球一一接起來,這一塊做起來才有意義。如果政府把一切都管理得很好,自然不需要它,但是即使先進國家的政府管理得再好,都有可能漏接的時候,所以非營利組織在不同的國家可以有不同的填補方式,它可以是物力的援助,也可以是心靈上的撫慰。

我覺得非營利組織最難得的地方就是使命感,這種使命感就是即使赤手空拳也要去救助別人,而這個能力千萬不要失去;如果一旦做一件事開始問有沒有預算,或是有沒有時間時,那就代表這個非營利組織已經開始老了。

適逢故宮百年,快帶小朋友來基隆塔參加《穿越故宮大冒險 大小書粉高空派對》吧!

Q:你提到加入非營利組織需要有使命感,換句話說就是熱情,但是熱情也會有消散的時候,這部分非營利組織要如何做好管理呢?

A:這是一個好問題,證嚴法師說過:「要志同」,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君子和

而不同」,作為非營利組織的管理者,最重要的責任就是要找到志同的人進來,進來時志要相同,他就可以心和,至於看法可以各有各的見解,不同的觀點可以透過辨證來達到共識,在對的見解下,再去做對的事。

一個小團體做錯事可以很快就改回來,但是現在慈濟組織太龐大了,如果它稍微轉錯一個彎都得花上許多人力物力,才能矯正回來,這種代價太高了,所以在開始做一件事之前,我們會透過許多不同的思辯過程來找出一條對的路,然後才用心做下去,這就是「和而不同」,但是最重要的就是志要相同,才容易走下去。

如果熱情消散了,也就是進來的人誠意不見了,那麼他有兩條路走:第一他需要別人從旁鼓勵他,重燃他的熱情;第二就是自己離開。投入非營利組織需要有熱情去驅動,否則會做不起來,因為非營利組織有很多東西都需要無中生有。

Q:慈濟作為一個非營利組織,它吸引人才的地方在哪裡?它的優勢又在哪裡?

A:做慈善的事看起來容易,其實卻是一個超高的門檻,讓那麼多人願意出錢出力是一個高難度的事,但是證嚴法師卻故意讓這個門檻設計得很低,讓很多人以為很容易,才會有更多人願意走進來。

誠信,是另一個難度,這部分很難講清楚,卻是非營利組織吸引人才很重要的地方,這就好像在蓋一個樣品屋,它已經為你擘畫了遠景,但是卻還沒有實際蓋出來,但是你可能光是看它蓋出來的樣品屋就決定買下它,甚至銷售一空,因為你相信這個蓋房子的人。

Q:你怎麼看待30世代進入非營利組織?

A:證嚴法師開始做慈善事業的時候也差不多在這個年紀,但是她不是一開始就變成證嚴上人的。當你想要去成就一件改革社會的事情時,你應該要從年輕的時候下定決心去做;你如果不在這個年齡階段的時候去做你想做的事,以後你連機會都沒有了;年輕人要思考的是,如果今天有一個改變社會的機會,要不要把握?當然,當他決定要去做的時候一定痛苦得要命,因為會很累,但是這是一個機會。

其實,現在非營利機構的薪水已經不會太低,只要年輕人進來以後不以賺錢為目的,也不在乎享受;但是進來的先決條件是他有沒有想要改革社會的決心,而今天有這個改革社會的機會,他想不想把握。

Q:你認為怎樣的人適合加入非營利組織?

A:我個人認為單純又有誠意的人,很容易在非營利組織做事成功,因為,誠意是非營利組織最重要的一點,也是最不能失去的一點;另外,膽子也要夠大,才能承擔起改造社會的艱鉅任務,而那個膽子就是熱情。

Q:你對30世代的建議?

A:30世代的人一定要有一些夢想,就算做不到也要嘗試看看;要自己給自己限制,當你覺得不夠的時候,你才會有創意,如果你永遠都足夠,伸手伸腳都自如,你的創意就會不見。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