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形象清苦的教師,在此刻的台灣卻是一職難求的超級熱門工作。
以最近台北市小學聯合考用新進教師為例,徵求100多人,卻引來7000多人報考。這種情形是如何產生的?
工作保障薪資中上
教職極端熱門的原因,主要不外乎工作有保障、薪資中上、寒暑假長達3個月、工作自主性高,主管干涉影響程度比民營企業來得低。
但從相對的角度來看,這也反映了再也沒有一個職業像教師這樣「高度競爭」,教職儘管還算熱門工作,但是進入的門檻實在太高了。
台灣新生兒年出生率屢創新低,日後教育部減班政策已經是不可避免;很多學校可能會繼民間企業那樣,採「遇缺不補」人事政策,新進「流浪」老師更難找到位置了。「乾脆改行算了!」台北市松山區還在服役的、擁有教師證的年輕男老師,不禁發出感嘆。
試教是甄試的頭號難關
現行師資培育的機制包括師範院校和一般大學的教育學分班。後者必須修足一定的教育學分,才有報考教師甄試的資格。
而教師甄試又分成兩種形式,一種是各縣市的聯合甄試,一種是各校獨立招考;考試內容大致分為4部分:筆試的教育科目和專業科目,另外則是試教和面試。
教師甄試過程中,最讓準教師們忐忑不安的,要屬試教和面試。這兩個部分完全取決於校方甄選委員會的印象分數,難以判定其公平與否。因此怎樣博取甄選委員的好印象,就成為準教師們最重要的課題。
正因為標準不一,容易讓人質疑甄試流程中是否存在買通、內定、洩題、紅包、關說等弊病。
教評會變成橡皮圖章?
教育部於1997年發布〈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評審委員會設置辦法〉,由各校組織教師評審委員會(簡稱教評會)審議教師之聘任,希望經由教師及家長的參與,以公開的程序遴選教師。然而,熟悉教評會運作的教師指出,筆試、試教和面試的比例各占多少、是否任用某位教師的生殺大權,其實還是掌握在甄選委員會手中;許多中小學的教評會在教師甄選上,充其量只是審核考生是否符合甄選資格,認可甄選委員會教師人選的「橡皮圖章」罷了。
換句話說,雖然教師人選必須經由教評會認可、審議,但教評會在任用教師的決策上,大部分是無權置喙的。
去年教育部受理96件教師甄選的檢舉案,其中以甄選試務人員未利益迴避的案子最多。依〈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與考生三親等以內的教師,不得參與甄選委員會或試務工作。為了避免教師甄選舞弊,部分縣市教育局採用報到後當場抽籤抽出試場,一個試場內有5個評審,評分最高和最低者不計,只取中間3個平均值的做法。因此,對於甄選老手的考生來說,參加各縣市聯合甄選,是最能確保其公正性,避免利益關說成為犧牲品。
小學教師同行起內訌
僧多粥少還是普通現象,最不可思議的,過去被認為「超級鐵飯碗」、大鍋飯心態最明顯的小學教師,如今竟然發生「同行掣肘」的怪事。這些事,過去應該只會發生在爾虞我詐的商場。
今年4月2日星期五,立法院常有的請願、抗議,居然是200多位來自全台各地的小學教師。「我們不是次等教師!」「立刻修師資培育法!」「教育部全面換發教師證!」
據了解內情人士指出,這是「有教師證卻當不成老師」的「流浪教師」,最先發現的法令漏洞。因為多達上萬名的「流浪教師」陸續向各縣市教育局指控,全台灣共有8萬多位所謂「師資班」出身的老師(一共7期),還欠12個學分,當時有教育行政體系官員建議,「如果不補修學分,就扣2年年資。」
女教師也走上街頭怒吼
師資班老師們爭的是「工作保障」。
原來在9所師院還全面把持國小老師位置時代,「師資班老師」卻是18萬名國小老師中的特例,他們是一般公私立大學畢業後考取師資班的;15年前因為開放大陸探親,很多資深教師退休,6年期間共缺了8萬名老師,所以教育部以速成(一年上課)方式,讓他們取得「偏遠地區教師證」;依照現行法令,他們必須在96年底前補修12個學分、並實習1年,才能取得「一般地區教師證」。
這群看來嬌弱、不諳社會運動、8成以上是女性的老師們,意外的團結一致,發出怒吼;民意沸騰讓立院教育委員會陳景峻立委等人立刻接見,並且聲援。
這200多位首度走上街頭的教師,果然如願,5天後立院就確定了師資培育法的修正內容。他們不必補修12個學分,但「年資、績效酌予設限」;到底要扣幾年年資、延後幾年退休則再說。至少此刻,8萬多位「安土重遷」的基層教師不必擔心人到中年,教了10多年小學後,突然又要改調深山或漁村偏遠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