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神的宮殿是個光芒四射的地方,金光照人,象牙白灼灼的,寶石亮得耀眼,裡裡外外都閃閃生輝,隨時像大中午,從來沒有黑暗和長夜,很少凡人能忍受那股強光,也很少有人去過那兒。」
古典文學研究者赫米爾頓(E. Hamilton)「希臘羅馬神話故事」一書中所描繪的神殿,如今在人聲雜沓的台北及高雄,時尚的信眾們不免覺得眼熟,只是大家感受到的不是陽光,而是時裝品牌的光芒。
走進香奈兒位於台北晶華酒店的旗艦店,推開銷刻著香奈兒標記的石把手,隨即步入法國可可.香奈兒(Coco Chanel)的時裝聖地。皮革穿金鍊的菱格紋皮包、金釦子、黑色大理石櫃、米色地毯、代表俄羅斯皇室的山茶花圖案及白色的雙C商標透露出一種神秘氣氛;率先提倡女性留短髮、日光浴及不穿束腹的可可.香奈兒之魂魄,彷彿在每一個物件上復活。香奈兒的名言:「白色無所不在,黑色不可或缺。」及「帶妳的男人到香奈兒店裡付賬。」對每個名牌追隨者而言,一如神諭。
這家亞洲最大的香奈兒名店,佔地一百二十坪,雇用三十幾個店員,是台北超過四百名香奈兒迷的朝聖之處。「許多女性把買香奈兒套裝,當成生命中一個重要里程碑。」香奈兒公司廣告公關經理胡若瑋表示。
時裝工業巧妙地建立了消費生活中的人間新宗教,而所有的秘密都在時尚旗艦店裡公開展示。
去年及今年初,包括DKNY、POLO SPORT、ESPRIT、LEVI’S、G2000及SODA等六個以上的品牌,在台灣都會開設頂級專賣店,即所謂的旗艦店,掀起一股超級賣場風潮。加上老字號的旗艦店,如香奈兒、LOUIS VUITTON等,光在台北市就有近十家國際品牌的時裝旗艦店。台灣從中產階級至金字塔頂端階級,整個消費經驗正在改寫。
逛街成休閒
這些旗艦店通常每個城市中只有一家,賣場多在百坪以上,負有在當地傳遞品牌精神的使命。設計師的傳奇和品牌獨特的象徵符號,均在這樣的消費場域編碼成顛撲不破的神話,向各地的消費大眾佈道。
這是種全球化皈依的趨勢,「全世界都變得注重衣著。一般人壽命更長,而且一直關心流行;一直就這樣發展,時裝工業變得愈來愈大,愈來愈富。」因普普藝術大師沃荷(A. Warhol)而創立的安迪.沃荷信託基金會總裁休斯(F. Houghes)觀察。
一九七0年代中期,白手起家的歐美設計師在不到十年的時間中,創造了驚人的財富;拉斐爾.羅倫(R. Lauren)年營收達到十三億美元;卡文.克萊(C. Klein)十一億美元;亞曼尼(G. Armani)十億美元,他們自行掌握了大部分的盈利,並壟斷高級時裝的舞台,成為時尚圈中的
奧林帕斯神祇。
《流行陰謀》的作者柯瑞奇(N.Coleridge)在書中指陳:「已開發國家的時裝業雇用一千一百萬人,但若要挑出其正的主角,大約只有六十人。」這些少數的設計家、攝影師、採購員、時裝編輯與模特兒,主宰了全世界的流行風尚,在各大城市複製著可能只有二十多年歷史的神話。
「不論在哪座城市,賣的都是相同的貨色,一模一樣的室內裝潢,一模一樣的購物袋……專賣店就是他們的大使館,公關部門就是情報單位。」他批評這是時裝殖民主義,然而全球一致的品牌形象,卻是最深人人心的咒語。
在時裝界以「適穿性」著稱的紐約設計師唐娜.卡倫(D. Karan),於台北開設其副牌(DKNY的全球第三家旗艦店,在去年九月中開幕後,半個月的業績即達到一千萬台幣,其後每個月也有八、九百萬的營業額。
在東區佔地三百坪的賣場,完整呈現了DKNY的當季商品,白色的展示牆上,赤裸裸地掛著寥寥數套流行服飾,許多衣服卻是藏在衣櫃中,因為唐娜的哲學中:「衣櫃是現代女性生活最自然的背景。」
她曾提到心目中最理想的品牌使用者,「我的衣服是設計給行動快速,一生不只做一件事的婦女。」
台灣消費者也許並不清楚品牌背後意涵,但在入口處一個半人高的白色大店標,便已具有神秘的說服性了。
「台灣一直是處於一個跟隨流行的角色。」DKNY台灣的採購姜臨寬不諱言。他希望DKNY旗艦店的進駐,能帶來一種新的購物形式,讓逛街能成為休閒享受,他感覺:「狹小的店在過時之中。」
新貴族主義
在新加坡航空擔任主管的陳小姐,擁有十三個同一系列的名牌皮件,她坦陳開始是因為「有點虛榮心」,並比喻自已蒐購名牌的經驗就像集郵一樣,已經成了習慣。當她在香港該名牌的旗艦店目睹搶購人潮,使得店方一次只允許五位顧客進入購物的奇觀時,似乎更肯定了名牌的價值。
二十六歲,任職於出版社的張小姐,自承是某一時裝名牌的忠實擁護者。因為如此,她甚至曾經做過該品牌的門市銷售員,並把三個月約八萬元的薪水,大部分拿去購買店裡的服飾。她批評穿仿冒品的人「很低級、很不屑他們;寧可買大眾品牌HANG TEN,也不穿仿冒貨。」
「時尚神廟的建構愈誇張、愈有特色、愈有吸引力,愈會找到許多人進去當信徒;而愈豪華、愈大的賣場則會讓人覺得這個神明更靈。」東海美術系副教授陸蓉之一語道出其觀察。她分析:「這是由於年輕的一代不是跟自己的歷史認同,不是跟自己的文化認同,但卻是跟他們的消費能力認同。」名牌成為尋求自我認同的一種符號。
從不穿名牌的陸蓉之進,步解釋:「以物質來區分人等似乎是無法避免的,名牌的營造是一種新貴族主義。」對一般的大眾來說,消費名牌的意義是代表他們終於成功了;名牌商標類同於古代的族徽,是身分認同的表徵。
善於設計皺褶禮服的時裝設計師德拉倫塔(O. de la Renta)曾表示,過去的時裝設計家,事實上不過是裁縫,只是縫製和出售衣服;今天的服裝則是對全世界出售一種生活風格。
只是在後現代時空中,所有的生活風格,似乎都還得經過名牌的「加持」。
買的不僅是衣服
擁有一百四十三年歷史的LOUIS VUITTON,對許多仕女來講,是一個崇高的名字。據說鐵達尼號沉沒後,打撈出來的LV皮箱打開發現滴水不滲;而走在時代尖端的好萊塢女星莎朗史東(S. Stone)也使用整套的LF皮件。「LV皮件就像榕樹一樣堅固,不是溫室花朵。」現任職廣告部經理的魏朝瑞說明自己成為愛用者的原因,她個人目前有九個不同的LV皮件。
LV的中山店是在一九九0年開幕,一九九四年升格為旗艦店。店中的旅行箱具及皮箱上的印花帆布,印滿了LV的牌子,傳遞出一種高雅旅行的生活嚮往。LV太平洋公司市務及傳訊經理周海平思索著談及LV受歡迎的原因:「不外乎是設計、質感及對品牌的親密認同吧。」
而LV旗艦店店經理唐紹勳前去巴黎,參觀第一座工廠所改裝成的博物館時,他覺得:「很有朝聖的味道。」他切身地體會到,日本觀光客為何在台北LV旗艦店瘋狂蒐購。
LV的皮箱外框是以法國北部白楊木為材料,且須經過三年的風乾才能使用;一只皮夾也往往經過兩三百道手續的加工;同時LV堅持只拿上好牛皮中百分之十五最精細的部分來作皮材,種種繁複而挑剔的製程,加添了品牌的魅力。「就像貝多芬的交響樂章,不會因時空的不同而改變。」唐紹勳比喻。
在時裝界五大首都。巴黎、紐約、米蘭、倫敦及束京。上演的「封神演義」,給了人眾品牌重大的啟示。他們藉著廣大的銷售通路,品牌形象更為打人人心,是這波旗艦店熱潮中的車頭戲。
與DKNY一樣強調「適穿性」的用ESPRIT,一件襯衫可能只要DKNY的四分之一的價錢。ESPRIT行銷專員李紹齡談到其長紅的業績時,輕描淡寫地說:「我們的價格很具競爭力。」ESPRIT去年十月在台北來區開了其第一家忠孝旗艦店;兩個月後在台北西區又開了南西旗艦店,打破了旗艦店一城一店的慣例。忠孝店約兩百坪,共可陳列超過兩千五百件的服飾;南京西路店約一百四十坪,擁有台北市最高的店面櫥窗,約兩層樓面的高度。更令人咋舌的是,忠孝旗艦店開幕單日就創下五百萬的銷售成績。
「你不是在買你的衣服,而是在買一些你要說的話、你的主張。」李紹齡冒出一句很像時裝設計師德拉倫塔的話,也道盡了時尚的精神所在。ESPRIT嫻於操弄及引進流行元素,移植多變的流行概念,成為時尚資訊的聖殿。
台灣都會中迷戀流行的年輕世代,幾乎都去過ESPRIT。據ESPRIT統計,前五百名的ESPRIT愛用者,平均一個月要花三萬五千元以上來購買他們的商品。
營造尊貴
如果說ESPRIT掌握的是流行的多變性,牛仔褲品牌LEVI’S則是掌握了傳奇性。
趨勢觀察家詹宏志在「城市人」一書中揭露:「現代都會裡,歷史、傳奇都是資本,都可以生財有道。」LEVI’S的品牌經營即為例證。
LEVI’S牛仔褲從布料、袋角撞釘到紅色旗標,幾乎每一個部分都有一個故事,最膾炙人口的,是褲腰皮標中,兩頭馬對拉一件LEVI’S牛仔褲,以示其堅固的故事。而創辦人史特勞斯(L. Strauss)將不起眼的帳篷布變成牛仔褲的世界第一品牌,更是典型的美國夢傳奇。
擁有一百四十四年工作褲傳統的LEVI’S,所有的旗艦店均以「牛仔博物館」為設計的主要理念。位於台北西門町的LEVI’S旗艦店,是全亞洲的第二家「牛仔博物館」,佔地約一百坪,展示了所有LEVI’S的傳奇符號。
四十幾歲,在LEVI’S工作已經二十年的行銷企畫經理江容娣,一身白襯衫及牛仔褲,看起來還十分年輕。她認為LEVI’S的精神在於:「青春、自我主張,你可以成為任何你想做的人,做任何你想大做的事。」而LEVI’S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所有相信這個信念的人。
「「給我LEVI’S,其餘免談」(LEVI’S廣告詞)就是指我們這些人。」二十五歲,目前從事設計工作的的李曉芳和她的朋友都是LEVI’S的愛用者,他們喜歡這個牌子「很新、很活潑、很年輕」的感覺。她覺得旗艦店讓人走進去不太敢去看衣服,她形容店裡:「冷冷地,沒有人氣」。然而,由欣賞設計的角度來看,她還是很喜歡這樣的店。這似乎是很典型的神龕遊歷經驗,賣場營造的是一種尊貴獨享的氛圍。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副研究員黃瑞棋,正在進行一項有關服飾符號的研究,他分析:「文化已經商品化,商品同時也在文化化。」延伸來說,商品背後已有一套系統化的意涵,而旗艦店就是商品意義的展示場。
他同時強調:「流行符號具有高度的流動性。」豹紋圖案在這一季服飾被詮釋為野性;下一季可能詮釋為神祕。
G2000以設計兩千年世代的穿著為品牌精神,去年秋冬裝以紐約為展示場景;而九七年春夏裝的場景卻可能在邁阿密。而秋冬的主題設定為「城市的律動」,主張「簡單而帶來自信」,忙碌的都會人無需花太多時間考慮衣著。像這樣的生活主題可以在每一季中一換再換,時尚變的本質,展露無遺。
這家以上班新貴為銷售對象的廠牌,今年一月在台北東區的旗艦店正式開張,加入超級專賣店的競爭之中。一百二十坪的賣場,以原木及白色為基調,空間寬敞,與強調銷售功能的專賣點充分區隔,「旗艦店賺錢不是第一目標,重點在傳遞品牌形象。」G2000營業課區長祝震坤明白表示。
旗艦店的最終目的,是在為名牌打造金身。
這些販賣形象的名牌大廟,不啻為後現代消費生活的一個縮影,城市人可以於其中享樂,當然也有迷失的危險。
「這個時代,幸運的是我們有許多的選擇,我們也要相信人有理性選擇的能力。」黃瑞棋的結論,值得消費大眾在上街血拚之時,細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