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113.216.61,上過BBS站的人一定能夠理解,在網路世界的版圖中,這一串數字代表的是架設在交通大學網路上的「台灣文化資訊站」,只要你連上線,進入本站「資訊文化版」的討論區,就可發現這裡正在進行一場網路與世代的討論。
去年六月,作家楊照在中國時報的「三少四壯」發表題為「身分與故事」的文章,提到他對網路的看法,他認為「網路變成了奇怪的電子版集體call in,大家都取消了身分,發表片斷的意見,……人跟人卻沒有對上話。」該文在平面媒體上刊載的同時,一些以文學、文化議題為主的專業站網友,也在討論網路現況。雖然楊照指出的網路文化弊端的確存在,但是網友們覺得楊照並未看到網路上的好作品和他們的努力。突然被這樣一位知名的評論家「一竿子打翻一條船」,遂在BBS上引起軒然大波。
在BBS上ID(代號)為miniHsiao的蕭勝明主動將楊照的文章貼到BBS站上,網友們開始熱烈討論起來。他們除了駁斥暢照對網路不瞭解,也連帶針對「網路文學」的議題批評楊照。
原來這只是一場「茶壺裡的風波」,後來愈演愈烈,曾有網友寫信至中國時報人間版末遭刊登後,目前仍在當兵、於去年成立的「南方電子報」負責人ROACH陳豐偉,於是寫信給中國時報資訊周報主編江靜芳,將一些網友的回應文章在「資訊周報」上作成了半版專題。
引爆「代溝」
這些網友意不在打楊照,只是希望藉此機會替平日在媒體上已有諸多負面形象的網路「翻身」。但楊照後來又在「三少四壯」寫了一篇「老狗」,用「網路基本教義派」、「無賴」等略帶情緒性的字眼,表達他對網友「人身攻擊」的反感,認為他們不能容忍人家對網路的反省,強調BBS的溝通品質有問題。
此文一出,「網路基本教義派」、「無賴」的字眼更引起網友們的反感,撻伐益加,甚至引爆了印刷世代和電子世代的「代溝」論戰。
在這群網友的心中,楊照的形象和一般的作家有所不同。曾經,他們把楊照當作是個在權力社會中衝撞的「學長」,是自小崇拜閱讀的對象。二十五歲、ID為honeypie的台北之音「台北有點晚」製作人馬世芳,就不太能接受楊照的說法,而在網路上寫道:「因為是楊照,所以在乎。他曾經感動過我,也一度被我擺在「典範」的位置上。……比起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人在讀者意見欄大放厥詞,邊際效應是絕對不一樣的。」
楊照事件不過是個「代溝」的引爆點。「楊照只是個「箭靶」,他背後那些沒講話的人才是我們真正的對象。」二十四歲、「資訊文化版」版長,也是網智網路公司的總經理賴明宗說
,網友們指的是在主流媒體上有影響力卻不瞭解網路的人。
楊照事件成了台灣第一波公開論戰網路與世代權力的引子。
這一場爭論的癥結何在?楊照認為是「基本教義派」溝通風格的問題,而網友們則一致認定是「世代差異與權力」。
去年十二月,由網智網路公司主辦了「在一片纏繞交錯的線路網中」--網際網路與當代台灣社會文化座談會,其中一場「網路與世代差異」就邀請了楊照、網友兼聯合報文學獎中篇小說首獎「膜」的作者紀大偉和中時資訊周報主編江靜芳做發言人。
引言人馬世芳的一段話耐人尋味地點出了一些端倪:「楊照在別處場子都是年輕人,但在這場子中卻變成是比較年長的一輩。」而楊照在發言時也覺得有趣地說:「跟我同一個世代意謂著老去的那一代。」
在這場座談會上,楊照還是強調溝通,希望電子世代「同情、瞭解」他在講什麼,「我一貫不滿意台灣現實底下人跟人之間溝通的實況與方法,我們的社會不斷地在創造出反溝通或是非溝通性的環境。」對印刷文學情有獨鍾的他表示。
權力發聲
而和楊照同屬「較年長」的作家張大春則在另一場網路座談會上則呼應楊照,說自己是個有興趣理解「這個世界愈來愈不能溝通」的中年人,在網路上閒逛的過程中,發現更年輕的一代有用自已的方式去掌握和取得權力的機會,但使用的方法在某種程度上卻複製了既有權力所使用的仗倆,「與魔鬼打交道時,我們有一部分滿像魔鬼的。」張大春認為,「「楊照事件」其實是一種政治。」
三十多歲、抱持以「非年輕世代向年輕世代學習」的中華工學院外文系講師賀淑瑋,觀察網路上的聲音是一種「眾聲喧嘩」。
「印刷世代」是用「溝通不良」來解釋兩代之間的代溝,而「電子世代」則從權力角度解讀。
還在台大外文所念碩士班的紀大偉一反權力和年齡相關的假設,指出一般在談世代差異時指的是「歷時性」的輩分差異,卻忽略了「共時性」世代中的權力和地位差異。
網友們認為「楊照事件」凸顯了權力問題,對他們而言,能在主流媒體上發言,就是權力。在這一群年齡多不超過二十五歲,有技術、有社會人文關懷、有夢想的年輕人眼裡,楊照所處的位置代表了他背後那一群沒發出聲音的「上層社會」。
網友們並不是對在傳統平面媒體上創作沒興趣,紀大偉寓意頗深地形容這是「出走新大陣」,他說:「歐洲(平面媒體)是貴族的世界,空間不夠了,我們一定要走出來。」
其實,網友們認為網路上蓬勃發展的討論區、文學區,滿足了許多人無法在主流媒體上發表的欲望。專門替女性、同志、生態、原住民等弱勢族群發聲的「南方電子報」就堅持,「讓商業邏輯下失去戰場的理想在網路上發聲」。
潛力不可忽視
上線觀察網路許久的資深文化人士吳鳴指出,在BBS上的確有以網路媒體對抗傳統媒體的味道,這群網友原本就對傳統媒體有強烈的反動意見,認為「網路是媒體的革命」。
PCHOME電腦雜誌發行人詹宏志在被問到年輕人玩電腦與寫小說的關係時,也曾說過:「我實在不敢輕忽比我年輕的人他們的成長歷程。我不敢低估這些形式的潛力,雖然現在它也許粗魯不像創作。」
事件落幕,網友們一致的共識是「楊照不是敵人」,如陳豐偉所言:「讓文化人對網路有接近全貌的認知,是我們現在可以努力的方向。」
作家平路曾經用聖經裡對抗三頭六臂巨人的「少年大衛」來形容楊照。後浪已興,新的少年大衛們以楊照所謂「不同的風格」進人社會中開疆拓土。
兩代間也有共同的關懷,「我擔心舊有社會中有價值的東西會不見了!」楊照如此表達他對BBS的憂慮,「我們也關心舊有美好的事物會失落掉,所以我們也在改進。留下好的東西,再去傳播,是我們想要做的。」賴明宗表示他也同意楊照的說法。
這一次的辯論達成了網友們預期的目的--公開討論網路文化,澄清網路在大眾心中的刻板印象,讓更多人注意到網路的潛力。
這一波辯論所顯露的,已不只是新興媒體的溝通問題,或是不同世代的資源爭奪戰,而是我們真的進入了網路世紀。在這次世代代溝差異凸顯之後,具有更快捷、更低成本、互動性更強的網路,將繼影視電子媒體革命之後,再度激起媒體的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