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百萬貧民隱身精華區 「垃圾堆」小孩能翻轉命運?

底層辛酸〉1.75平方公里「達拉維」貧民窟

林讓均
user

林讓均

2018-08-06

瀏覽數 13,000+

百萬貧民隱身精華區 「垃圾堆」小孩能翻轉命運?
 

本文出自莫迪經濟學 搶賺印度紅利

印度經濟讓全世界刮目相看,但金融第一大城孟買的心臟地帶達拉維,

卻也是亞洲最大貧民窟,百萬貧民在此處棲身。

《遠見》深入當地,帶回最底層平民的真實面貌。

從空中俯視Dharavi(達拉維),這個面積才1.75平方公里、位處孟買心臟地帶的低矮聚落,被櫛比鱗次的華樓美廈所包圍,看來好像被捧在掌心呵護。

但實際走進這個「孟買之心」,卻感受不到一絲恩寵。舉目所及,一個緊捱一個的老舊建物,多以鐵皮潦草覆頂,其上還駝著一包包的廢棄回收物。不時飄來的詭異氣味,在在提醒訪客,這裡是號稱亞洲最大、曾是電影《貧民百萬富翁》靈感發想與拍攝場景的貧民窟「達拉維」。

達拉維往北、一水之隔的「東班德拉」(Bandra East),是孟買近年發展最迅速的新金融中心與豪宅區,印度跨產業龍頭Reliance集團也搶著在此圈地建設,十年來房價翻漲兩、三倍。

根據當地房地產網站資料,較高等級的公寓物件,一平方英尺就要價超過3萬5000盧比(換算約一坪55.4萬台幣),一個達拉維居民賣力工作一輩子,仍無法企及的數字。

在鄰近建築勾勒出的雄偉天際線之下,卑微破舊的達拉維一直是刺眼的存在,周遭房仲業者甚至警示其為「嫌惡設施」,以免買家事後抱怨。

但這個不到兩平方公里的地方,卻是將近100萬居民的家。一個世紀以來,印度各州的農村人民因為各種理由來到孟買,負擔不起大城市的生活物價,因此群聚在曾是河畔濕地的達拉維討生活,其中許多人屬於賤民階級。

百萬貧民隱身精華區 「垃圾堆」小孩能翻轉命運?_img_1

圖/即便生活煎熬,達拉維居民仍奮發向上。

垃圾集中營 造就獨特「循環經濟」

多年過去,孟買孕育出多位億萬富翁,成為印度最富裕的金融之都,但還是把這個城市中最不堪入目的東西都趕進了達拉維,包括「垃圾」。

不過,也就是這些垃圾,造就了達拉維的回收產業,而參與資源回收的工人,大約有四成是婦女和小孩。

17歲的蕊瑟得(Sheetal Rathod),就是在人們眼中「垃圾堆」裡長大的孩子。「達拉維有各種材質的回收,塑膠、金屬、玻璃……,這些處理過後都能賣錢!」說得一口流利英文的蕊瑟得,那天特地穿著一件嶄新的藍色長袍,帶《遠見》記者穿過達拉維最熱鬧的一條市集大街,沿街販賣各種當季蔬果與熱食,人車爭道、喇叭聲轟炸耳際,看來是尋常的印度街景。

但從大街一拐進小巷,達拉維的殘破克難,才算正式映入眼簾。通常只有兩層樓的低矮磚房,以不規則的矩陣隊形分布,蜿蜒的巷弄有時只容一人擠過,這裡人口密度是孟買平均值的十倍。

屋外隨處披掛著已褪色的防水膠布,半掀起的木板、鐵片組成一面面外牆;而常有不明液體流動的泥土路面上,則參雜著大小石塊與各種顏色的塑膠碎片。

地上塑膠片通常是透明的,因為所有有色塑膠已被分類、收攏在各個帆布袋中,藍的、綠的、紅的……一簇簇待價而沽。

「我媽說這一大袋塑膠應該有30公斤重、值600盧比,價錢還不錯!」蕊瑟得指著一旁的母親坎柏(Kamble),表示每種顏色的回收塑膠價錢都不一樣,黑色的價格可能最好。

她望向一個轟隆作響的小屋子,一個男人站在漏斗型機器上,正賣力將塑膠製品壓入攪碎。

而隔壁屋子,則飄來另一種刺鼻氣味,原來53歲的屋主Abdul Khan正在裁剪紙箱,回收材質上仍留有令人飆淚的薄荷味。如無意外,他要把這個小工廠再傳給一旁幫忙的26歲兒子。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每一天,孟買各地的拾荒者帶著各種資源回收物,賣進達拉維做後續的分類、清洗、軋碎等流程,再轉賣給下游的大型回收業者。

據統計,孟買每天有約8000噸回收物,進入這樣的處理流程,而主要樞紐的達拉維,等於補上了制度缺口,發展出自成一格的「循環經濟」。

達拉維的周遭正在進行地下化捷運工程,基礎建設已伸向貧民窟,但改變可不簡單。20年來,孟買官方雖有達拉維再造計畫,卻遲未落實。

在地組織發起改造 提升居民所得

還好,草根組織的改造腳步,可以快一點。「達拉維不再只是貧民窟,更是一個產業聚落!」創立「印度ACORN基金會」(ACORN Foundation India)、主持「達拉維計畫」(Dharavi Project)的薛堤(Vinod Shetty)表示,除了資源回收,達拉維還有皮革、紡織與陶瓷等產業,平均每位勞工一天大約可賺兩美元,多數居民並非社會的依賴人口。

而這裡,有一半居民是穆斯林(回教徒)。

「我們的皮箱是全新的,要賣到購物中心的喔!」一群搭著肩、戴著穆斯林禮帽的年輕人,站在住家工廠門口,熱情邀記者入內參觀他們的皮箱。雖然這些全是白牌貨,但因為做工精良,不少孟買居民還會特地到此採買。

多年前曾有印度環境研究機構估計,達拉維產業聚落的年產值超過6億美元,其中隱身超過5000家各種產業別的小工廠。

從小在達拉維長大的蕊瑟得,8歲就開始幫忙做資源回收,當時母親坎柏加入「印度ACORN基金會」,教育居民用戴手套等安全方式做回收,而蕊瑟得的命運也開始轉變。

身為「印度ACORN基金會」榮譽總監,也是人權律師的薛堤,期待教育能翻轉達拉維。十年來,號召志工設立社區中心,至今每週仍有定期的英文、數學、藝術與足球等課程,已有大約300個孩子曾長期參與。

「我早就是達拉維的一部分!」坎柏說祖先來自印度西南部,但自己已是搬來達拉維的第三代。因為認同ACORN理念,她轉為全職社工,也客串社區老師,回收事業則交給蕊瑟得外婆。

近一年,蕊瑟得考上孟買「SNDT女子大學」,成為家族中首位上大學者。坎柏母女搬出達拉維,不再與外公、外婆和舅舅一家共10口人,擠在100平方英尺(不到三坪)的兩層樓房子裡。

蕊瑟得的夢想正要起飛。「我想當社工,而且還想到美國去深造,美國教育應該比這裡好吧!」這位習慣蹙眉的少女,談到夢想,整個人亮了起來。跟著她回家,卻發現現實仍然嚴峻。

沒床、桌椅 母女倆蝸居三坪屋

蕊瑟得的新家,距離達拉維十多分鐘車程,通過蜿蜒暗巷、藉著手機燈光開了門。一推開門,所謂的「家」,就是一個不到三坪的空間,瓦斯爐擠在一角,另一角是盥洗處,一根繩子斜過空中、掛滿了衣服;角落則擺著小型電視與神龕。

百萬貧民隱身精華區 「垃圾堆」小孩能翻轉命運?_img_2

圖/在貧民窟長大的蕊瑟得(右),和媽媽蝸居在不到三坪的小屋中。她有一個美國留學夢,希望向上翻身、帶媽媽脫離貧民生活(圖左為前來探視的社區阿姨)。

這個月租金要3000盧比的家,找不到床、桌椅,也沒馬桶,母女倆席地而睡;蕊瑟得想做功課,就回到達拉維社區中心。即便如此,她成績還是班上前三名,打算申請獎學金留學。

印度還有近三成文盲、超過兩億生活在貧窮線底下的人民,他們都和這對來自貧民窟的母女一般,期待跳脫階級、向上翻身。這也將是莫迪能否讓印度起飛的一大關鍵。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