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捷運南港展覽館站開車約15分鐘距離,就能來到舊稱「十八重溪」的石碇山村,早期墾荒時要經過重重溪流才能到達此處,雖然交通發達縮短了它與城市間的距離,但也因為如此勞動力被城市磁鐵吸走,聚落僅剩百多人。很難想像這裡曾是台灣煤礦最重要的炭王─金霸聚落,礦工一度高達七千名、每天來去上萬人,隨著礦業沒落、此處隨之凋零,唯一的學校在二十多年前收了,就連柑仔店也在三年前倒閉。
石碇十八重溪的未來,一度彷若天黑時那般黑暗。
但光總在黑暗處特別明亮,一位36歲的石碇青年葉家豪從撿垃圾起步,讓幾乎失去蹤影的螢火蟲重現聚落;也透過打造「螢火蟲書屋」滋養石碇孩子們的心靈,不讓他們因資源匱乏而失去大膽做夢的勇氣,一如螢火蟲在黑暗中仍能發出光亮。
從撿垃圾開始,慢慢長出美麗書屋
帶著眼鏡、身穿連身工作服,葉家豪有著靦腆的笑容與讀書人的氣質,他與多數農家子弟一樣從小被父母告誡著:「好好念書,不要回來做田。」於是他聽話的念到台大研究所畢業、找了份好工作,過著四平八穩的人生。
但當他再度回到十八重溪,看見沒落、凋零、甚至滿山遍布的垃圾,他不禁自問:難道家鄉的農業、生態就只能留在回憶嗎?
於是,葉家豪有空就回來撿垃圾,從保齡球、獎盃、電風扇...各種垃圾無奇不有,撿了幾個月,一度「撿到懷疑人生」。直到一次,他看見螢火蟲從雜亂的垃圾堆中緩緩爬出,以生命特有的韌性生存著,這份力量感動了葉家豪,他決定打起精神,也漸漸吸引了一群志工參與淨山,更帶動鄰近農家與居民一起參與。
葉家豪用積蓄租下老舊古厝重新整修,一邊作為器具保存室、一邊營造成孩子們的讀書場所。這裡的家具幾乎都是他拾荒來的,包括山間原生檜木、礦工用的煤炭燈,甚至還到「新一代設計展」撿拾學生們展過即丟的設計作品,捲起袖子親手拼拼湊湊,竟也打造出一個古樸而溫馨的小書屋。
他笑說:「這是一個從垃圾堆裡長出來的書屋。」
啟用前夕颱風重創,靠賣菜重建屋頂
2017年7月30日,尼莎颱風過境一夜風雨,隔天葉家豪來到書屋,迎接他的是一室的天光──書屋的屋頂被吹走半邊,陽光就這樣赤裸裸的照亮半邊書屋。他說,頭一次體會到哭不出聲的痛苦,距離原先啟用的日期僅一日之差,不僅要花大錢重新修復,更心痛的是「763本書,36個人的愛心就這麼讓老天爺也一起帶走了。」
但葉家豪沒有沮喪太久,馬上開始籌錢修復古厝的日式琉璃瓦屋頂。也許是天意,尼莎颱風帶走了書屋的屋頂,卻也引來了社會各界的關心,但他因著農家子弟打拚的底氣,決心不靠募款,僅憑著四處快閃販賣自家種的農產品籌措經費,從路邊、天橋下、洗衣店到地下道,用買一送一的方式只求快速籌到修繕工錢。
終於在他賣菜籌錢一個月後,付清了屋頂工錢與料錢,這才順利啟用書屋。回憶起那段幾乎不顧尊嚴的賣菜時光以及急迫籌錢的壓力,堅定的意志以及「不能因為資源不足而裹足不前」的信念,支持他最終完成夢想。
不做一次性的慈善,而是永續性的陪伴
螢火蟲書屋目前仍處於草創期, 1000多本的藏書,除了免費讓人借閱之外,書屋也提供免費課輔,並舉辦如「在地耆老說故事」、「食育體驗與大自然淨山循環親子活動」、「里山的深夜療癒音樂會」等活動。
石碇因為地處偏僻,教育資源不比城市,加上山區家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困境,包括隔代教養、單親家庭...等等,螢火蟲書屋給了這些孩子一個課後可以待著的地方,在這裡他們能透過閱讀看見世界的遼闊,假日時也有大學生帶著他們說故事,漸漸打開他們對於知識世界的想像,並且幫助孩子們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仍能大膽畫出未來的夢想。
螢火蟲書屋更專注於生態教育,除了透過志工帶領孩子們在課後學習生態、螢火蟲保育等知識,更進一步帶領孩子們走到農地中學習自給自足以及環境保護的價值,期盼他們未來也將對家鄉產生更深的歸屬感。
「慈善跟公益最大的不同,在於公益必須要能永續發展」,為了讓螢火蟲書屋可以永續經營,葉家豪在石碇租起農地種植香菇、蔬果與香草供認養。認養的香菇即將於秋天收成,成為書屋永續營運的能量;來年的四月,石碇將迎來新一批點點發光的螢火蟲,這裡的孩子們,也將帶著石碇螢火蟲的童年記憶年年茁壯。
【中華三菱偏鄉觀點】在偏鄉議題中,如石碇這樣「不山不市」的地區往往有著更難被注意的問題,葉家豪以行動發揚里山精神,不僅復育當地螢火蟲生態,更同時照顧孩子課外的學習需求。中華三菱一直以來持續用行動關懷這片土地,鼓勵大家以行動發揚在地美好價值,一同「為幸福出發,青春還鄉」
全台勵青怎麼為青春與故鄉打拼?
請點下方網址看見更多精采故事。https://goo.gl/ckLx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