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由集體思考決定我們自己的前途,可能也會導致同樣不愉快,而且影響甚鉅的後果。你若接受群體的意見,認為物理學很無聊、打籃球強過於學烹飪、嬉哈的水準太低,那麼不僅對你個人,甚至對團體都可能產生負面影響。事實或許就跟「艾比林矛盾」的故事一樣,其實其他人心裡都反對,卻不敢違逆團體意見;集體思考很可能反而損害了群體的整體力量。
校園內經常出現尋找天命的障礙,一部分是科目階級制度,造成許多學生沒有機會發現自己真正的興趣與天分。但是在整體教育文化中,不同的社交團體又形成獨特的次文化。有些團體就是認為用功的人不夠酷,那麼喜歡科學的你被主文化認為是怪胎,喜歡藝術或舞蹈的被看成沒出息,但在這些團體的眼中,這些才能反而是不可或缺呢!
群體的力量在於認可成員的共同利益,集體思考的危險則是抹滅了個人判斷力,一個團體若思想一致、行動一致,那麼跟一群魚有什麼不同?
你可能看過一大群魚一同游水的景象,牠們有嚴密的隊形,可以瞬間同時轉彎,就好像是單一的生物體。或許你也看過昆蟲蜂擁飛過天際,隨機俯衝或打轉,好似經過精心排練。這些精采的動作似乎是經過控制的理性行為,但個別的鯡魚或蚊子並不像人類,不是按照自由意志行事。牠們跟著群體行動的時候,心裡在想什麼,我們不得而知,只知道牠們當時的動作就像單一生物體,研究人員現在也逐漸解開這些生物現象背後的謎團。
魚群整齊畫一的轉向動作,可能是因為感應到其他魚隻的動作,於是立刻追隨。看起來或許是精心編排的傑作,但可能只是「追隨領袖」的反射動作做得優雅一些罷了。現在甚至有電腦程式可以精準模擬昆蟲與魚群的動作。
同樣的行動準據也適用地球上最古老也最成功的生物 ─ 螞蟻。如果你看到一隻螞蟻在廚房地板上四處遊走,尋找食物屑,你其實感受不到這個族群的智慧。然而,蟻窩的建構卻是非常有效率且成功的奇蹟。螞蟻仰賴的是所謂的「群體智慧」(swarm intelligence),目前正是科學研究的熱門主題。研究人員雖然尚未完整了解螞蟻如何發展出這麼精密的團隊合作方式,卻已經知道個別螞蟻能夠像軍人一樣準確執行特定任務,達成總體目標。
例如,尋找食物的時候,一隻螞蟻先走出一條路徑,在身後留下費洛蒙,下一隻螞蟻循著這條路徑,也留下自己的足跡,於是一群螞蟻就這麼通往食物所在地,再一起將食物搬回蟻窩。每隻螞蟻都是為了整體目標而工作,但並沒有哪一隻負責領導。事實上,蟻群似乎沒有任何階級制度;即便是蟻后也只負責下蛋。魚、螞蟻、蚊子等生物的群體協調行動,基本上屬於自我保護、交配與繁衍,以及覓食與躲避掠食者等行為。
人類其實也相去不遠,我們之所以集結為各種團體,也是為了這些攸關生存的原始目的。群體的好處是提供相互支持的堅強力量,壞處則是助長了全體一致的思想與行為。既然追求天命的重點在於發現自我,你若被困在一個必須從眾的環境中,便無法發現自我,因為你無法在群體裡成為獨立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