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多守規矩,連上廁所都排隊,哪像我們這裡看個電影都有人插隊,其是不能比。」剛從德國遊歷回來的人羨慕地說。
「你看荷蘭阿姆斯特丹的城市外觀多麼一致,為了保存這個特性,他們不可任意翻修外觀,哪像我們加蓋頂樓,推出陽台都是各行其是,法令管不了,鄰居也說不得。」幾個去過荷蘭的人在一起如此感歎。
旅行過十多個國家後,發現自己常常以高低好壞的態度在比較不同的文化,和前述的遊客一樣,對所謂的先進國家,很容易落入一種先入為主的崇拜心境。例如「法國人多會生活,一頓晚餐吃上三個小時,邊談邊吃,而且都有美酒佐餐,多有情調」,接著馬上就數落「哪像我們,吃飯像打仗,三兩下填滿肚子了事,喝酒則像和自己的肝有仇似的,一定要喝到醉,喝到吐為止。真是!」
這種總以為剛人比自己好的語氣,已反映出自己正是文化沙文主義的受害者;跳出來看,才自覺到:文化可以是不同的,但沒有好壞之分。
後來的旅行經驗也證明如此。如果真要追論德國人的守法和阿姆斯特丹的一致外觀,當地人可也有不同看法呢!
有回在法國一個馬場和友人的德國女友談天,她說,德國人中規中矩和一絲不苟的民族性簡直是不知變通,不知扼殺了多少人生趣味,為此她高中畢業就跑到鄰近的法國讀書,一住三年還沒有歸意。
又有一回到阿姆斯特丹旅行,落腳在運河邊上一家民宿小旅館,有天早回去和老闆閒聊,他了解不可任意變更房屋外觀是為了整體的觀光資源利益著想,但是對政府管得太多,也覺得有些拘泥。
旅遊除了玩樂,也學著觀察異國文化和生活是件好事,但是就在這種觀察和比較之下,很容易落人「旅行沙文主義」的陷阱。如果男性沙文主義者有男高女低的涵意,那麼在旅行時把自己代表的文化和生活看成比遊覽地高等或低等,也可稱之為旅行沙文心態。
允許不同
對先進國家先入為主地覺得他們什麼都好,就和對未開發國家有莫名的鄙視一樣,都是旅行沙文主義作祟。
剛開始旅行的人,大概都會先想去歐美各國,因為「它們有文化內涵可看,有社會福利可借鏡」大概是最常聽到的理由。再者,出去玩就是要開心,就是要花錢買快樂,看比自己好的國度,比較容易心生愉悅,看到巴黎奧賽博物館如何從一個火車站變成博物館,看到日本百貨公司裡有各種新奇玩意時,這些部是日後可以炫耀的旅行資料。
旅行要「向上看」,就像傳統兩性關係中,女性找終生伴侶時要找比自己高的,包括身材要高,學歷要高,薪資要高,年齡也要大些,道種看高低不看內涵的作法,都是很「沙文」的。
年紀漸長,旅行和人生的經驗都多了些,旅行不只是看「什麼」,也要想「為什麼」,比較文化不再限於表面,而是深層地去探索。
有回一大堆人在談旅遊糗事,有人首先開刀「中國人最沒有禮貌了,老在飯後剔牙,害得我好沒面子。」我馬上打抱不平的說「那有什麼稀奇,法國人還愛在眾人吃飯時擤鼻涕,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習慣罷了,有什麼好不好意思的!」接著有人乘勝追擊了另一則文化不同高低的佐證,他說「歐美人士視吃飯出聲為不禮貌,但日本人吃麵時還故意要吃出呼嚕聲,表示好吃呢!」有聲或無聲,有對和錯嗎?不過是不同嘛!
(本文作者為資深旅遊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