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為何要搶走台大人的記憶?鹿鳴堂即將消失...

聯合新聞網
user

聯合新聞網

2018-07-09

瀏覽數 27,150+

位於舟山路上,前身為僑光堂的台大鹿鳴堂,面臨拆除的命運。
位於舟山路上,前身為僑光堂的台大鹿鳴堂,面臨拆除的命運。

7月11日,承載眾多學生和校友記憶的台大鹿鳴堂就要被拆除了!鹿鳴堂原名僑光堂,是僑務委員會所建的大型僑生活動中心,為每年雙十國慶接待歸國僑胞的主要場所。有台大校友不捨鹿鳴堂被拆,發起搶救運動,不想讓這朵在扁平化的當代鋼筋水泥叢林中開出的一朵花,就此凋零,而這朵花就是文化。

台大指出,由於鹿鳴堂建物老舊且結構不穩,評估修繕成本過高,並配合卓越聯合大樓興建案整體環境規畫決議拆除。原址將保留為整片空地、簡易綠化,並保存「鹿鳴堂記」招牌、正立面「鹿鳴堂」文字,部分建築元素也會選擇完好者加以保留,運用於未來廣場的景觀設計。

僑生活動中心變身 培育劇場人才

鹿鳴堂前身為「僑光堂」,為僑務委員會所建的大型僑生活動中心,設計建築師是創立淡江大學建築系的馬惕乾。這裡見證中華民國憲法的第一次修憲,更舉辦第一屆全國書展,和各種藝文活動。成為人們熟知的鹿鳴堂後,它作為台大劇場,培育眾多劇場人才,其特別的異質空間產出了許多為人津津樂道的好戲,更提供周邊居民與學生良好的休憩聚會空間。

為何要搶走台大人的記憶?鹿鳴堂即將消失..._img_1

圖/鹿鳴堂前身為僑光堂,設計建築師是創立淡江大學建築系的馬惕乾,圖為「台大校園規畫小組」所藏的老照片。擷取自台大校史館臉書專頁

舟山路原為台北市區道路,將台大切割為南北兩側:鄰近小小福、共同教學館這一側的校區熱鬧非凡,道路另一側則多為政府機關借用校地、臨路而建的辦公廳舍,包含僑光堂。

原名僑光堂 「鹿鳴」取迎賓之意

僑光堂1967年落成,為每年雙十國慶接待歸國僑胞的主要場所,舉辦各式活動、典禮。直至1996年僑委會遷出,才由台大校方收回使用,並經整修且引據「詩經.小雅」的「鹿鳴」篇,取其迎賓之意,更名為「鹿鳴堂」。當時舟山路的車流讓鹿鳴堂難以令師生親近,大多是老師們前往位於一樓的中餐廳聚餐、吃合菜,才會跨過馬路進入鹿鳴堂。

為何要搶走台大人的記憶?鹿鳴堂即將消失..._img_2

圖/鹿鳴堂側邊店面與迴廊是學生們休憩的地方。

搭配鹿鳴廣場 徒步一路風景

隨著台大校園發展,舟山路切割校園的議題更加受師生重視,2000年舟山路完成廢巷成為校內道路後,依城鄉所教授陳亮全與同學們的舟山路規畫方案,台大花費十年營造舟山路成為蜿蜒的生活林蔭大街。當年為截斷舟山路的直行車流,陳亮全建議第一個改善節點即為現在的鹿鳴廣場。於是,2002年,鹿鳴廣場誕生,又在2005年完成鹿鳴廣場二期工程、鹿鳴堂整修及商場開幕。

為了在鹿鳴堂增添大型餐飲服務的機能,鹿鳴堂經過大幅整修,一樓變更用途做為商場和餐廳使用,二樓則整修後做為台大劇場,供戲劇系教學表演。鹿鳴廣場與鹿鳴堂的完美搭配、以及舟山路至捷運公館站之間舒適的人行徒步區,短短13年時間,已讓許多師生訪客對於鹿鳴堂與舟山路的美好印象深植於腦海、彷彿本應如此存在一般。

為何要搶走台大人的記憶?鹿鳴堂即將消失..._img_3

圖/位於舟山路上,前身為僑光堂的台大鹿鳴堂,面臨拆除的命運。

建物老舊滲水 整建預算龐大

鹿鳴堂成功地成為校園生活核心後,2010年台大再次針對鹿鳴堂耐震能力進行結構詳細評估,除本身防水性能不佳,造成長年滲水潮濕,混凝土亦產生白華及剝落現象,露台及頂樓扶手欄杆風化掉落的情形時有所聞,於是鹿鳴堂的屋簷下長年懸掛厚網,以防掉落物傷及路人。二樓禮堂原本隔音遮光效果不佳,做為劇場其設備及可用性也有限,經由整建評估後因修建預算龐大,決議將原鹿鳴堂商業空間及台大劇場功能,移轉至卓越聯合中心。

拆舊蓋新美容 台大不乏前例

台大表示,校園裡也有其他「拆舊蓋新」的案例,用以整合校園開放空間、梳理校園空間紋理。例如舊化學館、化學研究中心位於小福北側,新化學館、積學館陸續提供化學系完整需求,因此舊化學館、化學研究中心拆除後成為綠地,讓椰林大道得以直接連結醉月湖、2017年才有機會讓瑠公圳大安支圳重見天日。另一個案例則是總圖書館後方的大草坡,為獸醫系家畜醫院原址,獸醫系同意興建獸醫三館時拆成二個量體、其中一部分量體移至現在動物醫院樓上,才能騰出大面積空間,成就校園核心區域仍能保留奢侈的綠地環境。

 為何要搶走台大人的記憶?鹿鳴堂即將消失..._img_4

圖/台大鹿鳴堂面臨拆除,工作人員正忙著拆除設備。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逾半世紀建物 拿到拆除執照

2016年7月,「文化資產保存法」三讀通過,第15條規定興建逾50年的公有建築物,在處分前須先辦理文化資產價值評估,而鹿鳴堂剛好於2017年滿50歲。 

台大表示,雖然卓聯的建照已於2015年取得、也確認鹿鳴堂將拆除,但為遵守文資法,台大仍於2017年主動提報台北市文化局審查,經9月18日台北市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第97次會議決議,「同意鹿鳴堂不指定古蹟、不登錄歷史建築紀念建築。未來新建工程時建議台大透過設計手法保留鹿鳴堂部分構件,或將建築元素納入設計意象。」12月5日,都發局核發鹿鳴堂拆除執照。

仿中建築元素 一個歷史偶然

台大城鄉所助理教授賴仕堯表示,鹿鳴堂是台大校園內,少有中國式仿古建築元素,如紅柱及仿中國木造的雀替、雨庇,雨庇其上還仿明清時代官式建築欄杆的語彙。

為何要搶走台大人的記憶?鹿鳴堂即將消失..._img_5

圖/鹿鳴堂雖是中國式仿古建築,但外觀牆壁上一顆一顆的正方錐體,卻是中國建築樣式上所沒有的。

「鹿鳴堂會在台大出現是一個歷史偶然。」賴仕堯說,當年僑委會為擴大僑務工作,蓋了鹿鳴堂,他推論,當時因要「召喚」海外華僑,必須蓋一個具有強烈國族符號的建築,在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發起隔年開始興建的鹿鳴堂,很可能是在此脈絡下採用仿古造形。 

賴仕堯說,包括文大校舍(張其昀創辦)、南海學園等建築,都是在此時代背景下所興建,「把鹿鳴堂拆了,台大校園空間發展歷史過程中的實體見證就被抹除了。」

剝奪情感記憶 校友發起搶救

曾擔任南港瓶蓋工廠守衛隊召集人的台大外文系校友林怡君,近來發起「搶救台大鹿鳴堂」活動,希望能為即將「死去」的鹿鳴堂說說話,並指母校台大不該一直拆除值得紀念的老建築,剝奪校友和學生對學校的記憶和情感。

為何要搶走台大人的記憶?鹿鳴堂即將消失..._img_6

圖/台大鹿鳴堂二樓戶外扶手樣貌。

「這不只是台大的危機,更是台灣的危機。」林怡君說,一座大學的卓越不在於樓蓋得有多高,而在於它的歷史與文化厚度,她引以為傲的母校之所以動人,在於它包容萬象的文化地景、悠久歷史,但隨著洞洞館、小黃樓、鹿鳴雅舍、眾多老建物的消失,「感覺自己的世代也在消失。」

為何要搶走台大人的記憶?鹿鳴堂即將消失..._img_7

圖/台大校園內的「洞洞館」。

建物消失 那個時代也在消失

林怡君說,哈佛、耶魯、牛津、劍橋等名校校園中充滿文化古蹟,台灣卻找不到自己的文化特色。過去討厭三合院、日本留下的建築,現在討厭所有跟中華有連結的東西,只好不斷抄襲模仿別人,感受不到歸屬感與榮耀感。「以後學生經過鹿鳴廣場要如何知道名字的由來?少了鹿鳴堂,我不知道故事要怎麼說,以後的年輕學子都只能透過舊照片來回憶過去嗎? 」

本文轉載自2018.7.9「聯合新聞網」,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