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改變的起點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18-05-31

瀏覽數 14,850+

改變的起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我固執地相信,只要改變這些,台灣茶的美好,就可以重新回到每一個人的生活中。於是,2009年,京盛宇的紫砂壺手沖茶誕生了,在城市的角落,每日每夜,為大家沖泡這片土地上最純淨、最美好的風味。

我的第一杯茶

過去十多年,我經歷一段台灣茶的美好旅程,這個過程,讓我驚訝原來這片土地上,有這麼多不一樣的美好風味;這個過程,也讓從我一個消費者,變成一個品牌的經營者。而所有的故事,要從大學二年級開始說起。

大學二年級的時候,有一天表哥叫我翹課去他家喝茶,他對傳統茶道非常有研究,懷著滿心期待,覺得一到了立刻有好茶可以喝,結果人到了,他才把瓦斯爐打開燒水,並且拿出計時器,倒數燒水的時間。我問:「不是約三點嘛?怎麼不先把茶泡好?」表哥說:「這樣茶就不好喝了。」當時心裡想「有差嗎?」在等待燒水的同時,表哥小心翼翼從櫃子裡、抽屜裡,拿出各式各樣的茶具,整理安置擺放在一個幾乎跟我半個書桌一樣大的茶盤,這些茶具,我一個也認不得,只覺得泡一杯茶,需要這麼大費周章嗎?

好不容易水滾了,茶泡好了,一個高杯和一個矮杯端到我面前,高杯有裝茶,矮杯是空的,我很直覺把高杯拿起來喝,立刻被表哥阻止:「昱丞啊,高杯是聞香杯,矮杯是飲杯,要把聞香杯的茶倒進飲杯,把空的聞香杯湊近鼻子,聞一下茶香,然後,再把飲杯裡的茶喝下去。」聽完他的說明,我心裡想:「再也不要來喝茶了,喝一杯茶也太麻煩了!」但這杯茶喝下去之後,奇妙的事情發生了,心情就像周星馳電影〈食神〉裡的評審在地上打滾,因為這杯茶實在是太好喝!太澎湃!太有詩意了!甜度就像平常喝的珍珠奶茶,可是它沒有加糖;茶湯的觸感很綿密滑順細緻,後來才知道,原來這叫果膠質口感。正當我開口想要第二杯茶的時候,口腔呼出滿滿的蘭花香,香氣既柔和又優雅,那是我生平第一次,如此清晰感受到何謂蘭花香,而且,喝完突然有一種感覺,彷彿穿越到高山的原始林,身心充滿自然的氣息,舒暢無比。

飲茶的世代斷層

因為這一杯梨山茶,我走進台灣茶的世界,更渴望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夠常常再現那杯茶的美好。於是開始瘋狂翹課,到處逛茶行、試喝茶、買茶葉、買茶具、學泡茶。這個過程,每每找到心中的絕世好茶,邀請朋友來家裡喝茶,竟然沒有一個願意,我問:「你們是覺得不好喝嗎?」大部分的人都是這樣回答:「不是不好喝啦,只是覺得那個是老人在喝的。」所以,他們覺得我是怪咖,為什麼如此著迷於這個舊時代的嗜好。朋友們喜歡咖啡遠甚於茶,稍有空閒時間,就往咖啡館走,對於咖啡的事情如數家珍,但對茶的事情完全沒興趣,更不可能多花時間了解。我不禁想:「如果年輕人都不喝茶,那麼茶產業是否會面臨危機呢?」有一次我走進一間燈光灰暗、牆面斑駁的老茶行,一位身軀略弓、步履蹣跚的老奶奶,從店內最裡頭企圖用最快的步伐,走到門口迎接我,眼眶似乎泛著欣慰的淚光,用她滿是皺紋的手握著我,殷切地說:「有年輕人願意喝茶,真的不容易,快進來坐吧!」

當台灣茶的需求減少,消費的頻率降低,道地的台灣茶美好風味,就會愈來愈陌生,消費者漸漸地分辨不出,這個茶是台灣的,還是進口的?就算是台灣的,也分辨不出風味的等級好壞。於是,開始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狀況,原本在台灣茶產業用一輩子認真種茶、製茶的老師傅,難以抵抗部分業者,肆無忌憚地從海外進口劣質茶葉原料的低價競爭。結局就是:從消費端來看,台灣的好茶愈來愈難買到;從生產端來看,誠實認真的人收入愈來愈少,當然也不會叫自己的子女投身茶產業,因此,許多古老而美好的技藝,就無法傳承,有一天,就會像台灣黑熊一樣,漸漸絕跡。

眾說紛紜的茶文化

看見茶產業的困境之後,並沒有因此讓我打退堂鼓,反而讓我對於這份「得來不易」的美好,產生濃厚的求知慾,更想徹底了解這份美好的來龍去脈。不可諱言,作為一個茶痴級別的消費者,我曾經也是許多大品牌、小品牌、知名茶行的粉絲。百年茶行說:「我爺爺的爺爺就開始賣茶了,所以一定是好茶。」標榜有機茶的品牌說:「我們的自有茶園,在茶樹栽培的過程,都是以有機方式栽種,所以一定是好茶」強調製茶工藝的品牌說:「長輩流傳下來的古法烘焙,我們一直遵循,所以一定是好茶。」這些資訊,反應一個現象:在台灣賣茶的業者,或多或少和茶產業都有一些淵源,這些淵源既是優勢,也是包袱。

這個包袱,有的時候會讓茶知識顯得不夠全面,因此消費者得到的資訊會是片斷的。所以,幾個關於茶知識的問題,有很長一段時間,一直困擾著我:

到底什麼是「烏龍茶」?走到哪,大家都說自己賣的是烏龍茶,可是這些烏龍茶,有的是蘭花香、有的是奶糖香、有的是梔子花香,風味不一樣,名字卻一樣。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到底什麼是「山頭氣」?阿里山、杉林溪、梨山、大禹嶺,各自的山頭氣不同,可是山頭氣這三個字,有看沒有懂,山頭氣是如何形成的?它對茶風味會有什麼影響?

為什麼茶葉會有各式各樣的形狀?有的是球狀、有的條索狀、有的是散狀,球狀還有大顆和小顆的差異,條索狀還有長短的差異。

為什麼茶湯有不同的顏色?有的偏綠、有的偏黃、有的偏紅、有的偏褐,顏色比較深的,是不是就比較苦?有人說茶湯的顏色和發酵、烘焙有關,到底什麼是發酵、什麼是烘焙?

聽說茶有分綠茶、紅茶、青茶、黑茶、黃茶、白茶?是依據什麼分類的?台灣茶是哪一類?

探究歷史回歸本質

我花了很長一段時間,用考建中、台大那時候認真做學問的心情,先拋去存在於腦中片斷不完整的商業資訊,然後研究台灣茶的歷史,並且回歸茶葉的本質,終於揭開台灣茶的神秘面紗。

台灣有豐富多元的茶樹品種、得天獨厚的生長環境、百年來與時並進的製茶工藝,因此造就了「全世界最好的茶就是台灣茶」。原來,這一份得來不易的美好,是「無數環節的完美組合」。茶樹從植入泥土開始,經歷種茶、製茶、泡茶這三個過程,過程中有無數環節,只要其中一個稍有差池,就前功盡棄。但是,只要這些無數環節完美組合,茶葉就成為天、地、人的心血結晶,就成為人與大自然細緻互動的藝術品。

如果,茶道不再老派傳統,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飲茶文化,符合現代人的美學風格、生活步調;如果,不需要搞懂那些繁瑣、複雜、困難的「無數環節」,就能體會茶風味的美好;如果,不需要自己準備茶具、不需要自己動手泡茶,就能喝到一杯好茶。

我固執地相信,只要改變這些,台灣茶的美好,就可以重新回到每一個人的生活中。於是,2009 年,京盛宇的紫砂壺手沖茶誕生了,在城市的角落,每日每夜,為大家沖泡這片土地上最純淨、最美好的風味。

改變的起點_img_1

本文節錄自:京盛宇的台茶革命一書,林昱丞著,文經社出版。

圖片來源:pixabay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