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擁有世界遺產等級的森林鐵路,但輝煌歷史卻未能傳承,僅存於竹崎耆老的心中。當歷史即將被時光抹去,偏鄉青年一一遠走,如何從在地扎根,到將林鐵推上世界遺產之列,讓下一代仍以身為竹崎後代為榮?
每個禮拜都得騎著摩托車從雲林翻過兩個山頭,來到嘉義縣竹崎鄉竹崎高中的林志庭,曾整整一年這樣來回奔波,呼喚他的不僅是爭取阿里山林鐵成為世界遺產的信念,更是對竹崎鄉的歸屬感。
林志庭是竹崎高中「阿里山青年大使」社團的指導人員,源起於嘉義縣文化觀光局「阿里山森林鐵路文化資產區域環境整合計畫」專案,致力將阿里山森林鐵路推上世界遺產之列。阿里山林鐵擁有珍貴的檜木生態,以及絕無僅有的762mm窄軌登山鐵路,具備最複雜的鐵路系統,佔了世界登山鐵路五大工法的其中四項,但若是連阿里山林鐵重要基地──竹崎鄉的人都不理解它的珍貴,要如何向世界傳遞價值?
於是,林志庭試著效法國外世界遺產的青年組織,在竹崎高中內設立學生社團,藉由青年的聲音傳遞文化資產,建立在地認同,踏出邁向世界遺產之列的第一步。
從2015年開始,林志庭以一個外地人的身分走入竹崎鄉,除了融入在地高中生的生活,帶著他們走出教室,家家戶戶蒐集竹崎耆老的故事;更一路陪伴這群阿里山青年大使走上全國的舞台,打敗680個競爭者,獲得教育部「進擊偏鄉比點子創意競賽」金獎與最佳人氣。
這是一群偏鄉孩子重新認識並愛上家鄉的故事,這也是一個非聯合國成員國想要爭取「世界遺產」資格的故事,更是一個30世代青年努力在求新求變的世界裡,用最笨的方式實現他初衷的故事。
找回曾經的風華,也找到對竹崎的認同感
竹崎有個有趣的現象,街道上放眼望去的一片鐵皮屋下,竟包裹著日本御用等級檜木打造而成的房子。因為疏於維護,這些房子現在以鐵皮屋草率地覆蓋著。當這群高中生走進屋內,看穿鐵皮外表的同時,似乎也揭開了竹崎的那段過往風華。他們的心中不斷驚嘆,「這真的是我們所在的竹崎嗎?」
林志庭老實說,「第一年用大師講課的方式其實是失敗的,因為沒有學生想在社團時間還繼續上歷史課。」於是他決定改變方向,帶著阿里山青年大使去尋找「林鐵人的影子」,就在一次次的探訪,他們找到了當年在鐵路工作的退休員工宿舍,挖掘出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好比,你也許聽過竹崎這個地名,但你可能不知道,過去,阿里山鐵道在經過竹崎站時,必須將十八噸的平地車頭換成二十八噸的爬山車頭,以利後續爬坡。許多人在等候時,會向月台上的少婦購買芋冰,當時流傳一句話——「吃一球芋冰,才算到過竹崎」。如今少婦已成阿嬤,但那台已近30年未使用、全檜木打造的芋冰車,仍記著當年「芋冰少婦」的美好記憶。
又或者,你聽過奮起湖便當,但你可能不知道,過去火車從嘉義市出發時,會飛鴿傳書至奮起湖站,告知需準備多少便當。林志庭笑著說:「這可不是小說情節,社員做田野調查時認識了一位阿姨,她親口證實飛鴿傳書,因為她舅舅就是做便當的。」
看著孩子轉變,比世界遺產更有意義
區區一個學生社團要把阿里山林鐵推上世界遺產,很多人笑這是癡人說夢,連日本都花了20多年才為富士山爭取到世界遺產的認可,台灣不是聯合國成員國,怎麼可能做到?但對林志庭來說,只要夠傻、只要敢大膽去試,誰知道哪一天白日夢不會成真?更何況,過程中的點點改變,難道就沒有意義嗎?
「阿里山青年大使」成立至今已超過3年,邁向世界遺產的路還有多少年要走?林志庭沒有答案。,但這3年間他與竹崎高中的學生、與竹崎這個地方建立的歸屬感,卻是真實的,也是驅動他持續前進的動力。
「偏鄉的孩子們也許資源不比都市,但他們善良且知足,在理解家鄉的工作過程中,他們的轉變就是我最大的動力,」花了三年時間帶著「阿里山青年大使」社團上課、田野調查、甚至建立起文創基地,推動在地文創商品,看著原先對家鄉故事一無所知的孩子們,轉變成可以站出去向外人講解竹崎在地故事的導覽人員時,林志庭知道,這些改變已經是最好的成果,「偏鄉的孩子出去念書後很難再回到家鄉,至少,我知道我帶出了一群會想家的孩子。」
【中華三菱偏鄉觀點】 從都市的觀點評論偏鄉,看到的可能只是不足;唯有當人們願意拋下偏見,平視這片土地時,在地人文的獨特與珍貴才能真實展現。中華三菱 一直以來持續用行動關懷這片土地,並支持全台各地的青年,以行動發揚在地美好價值,一同「為幸福出發,青春還鄉」。
全台勵青怎麼為青春與故鄉打拼?
請點下方網址看見更多精采故事。https://goo.gl/ckLx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