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丹麥與荷蘭,在近年的日本是經常被視為模範的代表國家。丹麥是推動身心障礙者「正常化」的福利先進國,也因為風力發電發達,而成為經常被提出來對照的環境先進國。至於荷蘭則在二十一世紀初提出以縮短工時搭配降低薪資的「工作共享」(job sharing)發源地。該國不僅發展出知名的「荷蘭模式」,最近也開始推動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政策(Work Life balance)與同工同酬,同樣是重要的「模範」國家。
但這兩國在進入二十一世紀後,也都成為高舉反移民的民粹主義政黨崛起的國家。而且兩國的民粹主義政黨都透過「信任與支持協議」(confidence and supply aggreement,在這種協議下,小黨不入閣,但會在預算和信任投票等議題上相挺執政黨)等形式協助政權,帶來強大的影響力。最後這兩國的移民與難民政策都大幅趨於嚴格,現在兩國都被歸類為歐洲對移民最嚴格的國家。
但必須注意的是,本章中登場的民粹主義政黨,都在民主主義諸價值的前提下成立,明顯地與極右派拉開距離。他們與法國及奧地利的民粹主義政黨不同,未曾有過與極右勢力合作的歷史背景,也與反猶太主義毫無關連,因此被視為民主主義之下的「普通政黨」。
不僅如此,這些民粹主義政黨除了以近代西洋的「自由主義價值」為前提,訴求政教分離與男女平等,同時也回過頭來對「不接受近代價值」的移民與伊斯蘭教徒展開批評。換句話說,他們以近代啟蒙主義繼承人之姿頌揚「自由主義」的價值,並基於對其價值的徹底追求而提出驅逐移民的主張。他們的論調吸引雖然關心移民問題,卻無法贊同極右派的選舉人,為選舉票數帶來成長。
被視為歐洲最先進國的兩個國家,同時以「自由主義」為發端高舉強烈反伊斯蘭的主張,成為「先進」民粹主義的溫床。
丹麥的進步黨
首先讓我們簡單看一下丹麥的民粹主義政黨。
丹麥的進步黨是在一九七二年由稅務律師戈里斯楚卜(Mogens Glistrup)所創設的政黨。他在電視節目中,將抗稅類比成過去被德國占領時的抗德運動,因而一舉成名。他雖然曾嘗試代表保守派政黨參選,但卻失敗了,因此最後自己成立政黨參與政治。而這個政黨就是「進步黨」(Fremskridtspartief)。
進步黨在一九七三年初次參選時就獲得一五.九%的得票率,一舉奪下第二大黨寶座。進步黨靠著批判傳統政黨、拒絕妥協、譴責沉重的賦稅而崛起,因此受到強烈關注。該黨可說是歐洲各國最早期、而且發展迅速的民粹主義政黨。
進步黨的中心主張包括調降所得稅與放寬限制,訴求削弱國家角色與回歸市場機制,換句話說,其主張的基礎是新自由主義。至於極右背景的民粹主義政黨常見的國族主義與威權主義要素,則相當薄弱。進步黨反而還站在減輕賦稅的立場,主張大幅削減國防費用,甚至提出「如果蘇聯打過來,就讓國民逃出這個國家」的說法。
這段時期,丹麥傳統政黨對於政治的看法漸趨一致,而這點就成為進步黨崛起的背景。戰後的丹麥與北歐其他國家一樣,以社會民主主義政黨為核心,逐漸打造出福利國家。雖然在一九六八年發生政黨輪替,改由保守政權執政,但保守政權也轉為接受透過增稅來擴大福利國家的立場。結果左右兩派的有力政黨,都一致採取支持建設福利國家的路線,使得兩者的差別愈來愈難分辨。
與這個路線唱反調的就是進步黨。強烈反對加重賦稅的進步黨,成功吸引難以在福利國家中受惠的自營業者與舊中產階級的支持。附帶一提,一九七○年代民粹主義政黨在挪威創黨並取得席次的主要因素,也是一九六五年在該國成立的保守政權改採擴大社會保障與增加財政支出的政策。
然而民眾對進步黨的支持在一九八○年代開始退燒。因為傳統政黨也致力於推動減少歲出、削減社會保障費等改革,使得進步黨存在的意義開始受到動搖。再加上一九八四~八七年間,戈里斯楚卜因逃稅而遭收監,黨內因此陷入混亂。這時取代戈里斯楚卜登上領導地位的是一名女性—一九八四年才剛第一次當選的柯絲高(Pia Kjærsgaard)。
進步黨在擁有護理師經歷的柯絲高帶領下,將過去一直是其特徵的新自由主義與反福利國家主張雪藏,轉為重視醫療、年金、照護等社會保障領域。此外進步黨在這段時期也開始提出移民與難民問題,根據「接受難民將成為財政負擔」的邏輯批判難民的流入等,展開福利沙文主義的主張。
但這樣的路線轉換造成黨內強烈反彈,使得柯絲高的領導地位難以鞏固。她雖然成功阻止獲釋的戈里斯楚卜復權,但卻無法克服新路線與源自戈里斯楚卜的反福利國家路線之間的對立。柯絲高與其夥伴最後在一九九五年脫離進步黨,組成「丹麥人民黨」。
丹麥人民黨的成長與移民政策
經由這樣的過程創設的丹麥人民黨,在提出反移民主張的同時,也確保黨內團結,穩健地鞏固支持。丹麥人民黨很快地就在二○○一年的選舉中,達到一二%的得票率,之後每次選舉的得票率也都超過一○%。尤其在二○○一年之後,更透過「信任與支持協議」的形式協助保守政權、影響政策,即便在歐洲這樣的手法也特別顯眼。接著在二○一四年的歐洲議會選舉中,丹麥人民黨取得二六.六%的得票率,擊敗主要政黨成為第一大黨。
隨後的二○一五年大選中,丹麥人民黨的得票率終於攀升到二一%。該黨在透過「信任與支持協議」協助保守政權的同時,也將柯絲高推上國會議長之位。據說在移民與難民問題成為選戰主要議題的情況下,明確主張緊縮移民及難民政策的丹麥人民黨,特別吸引年輕世代的支持。
早從丹麥人民黨展開「信任與支持協議」的二○○一年,丹麥對於移民與難民的政策就改往限縮的方向靠攏。移民丹麥必須滿足許多條件,政府除了要求移民學會丹麥語並了解丹麥的歷史與文化之外,對於移民的社會保障給付申請也設下限制。至於丹麥人與外國人的通婚,也設下包含年齡限制在內的各種條件。此外,丹麥政府也根據二○一一年發行的報告書主張,非西洋裔移民對財政造成嚴重負擔,至於西洋裔移民反而是貢獻度較高,而且自二○○一年強化移民限制之後,這十年來省下了相當於六十七億歐元的經費,政府也將這些省下的錢用於社會保障與社會住宅。
丹麥的難民申請數在二○○○年時原本超過一萬人,自二○○一年以後急速減少,到了十年後只剩下三六○○人(根據丹麥統計局的資料計算)。雖然在二○一○年代中期,丹麥的難民申請數也因為難民大量從敘利亞等地湧入歐洲而大幅增加,但丹麥為了因應這個情況,在二○一六年通過若難民申請者保有一定額度的財產,將徵收這些財產充作保護費的法案。這條法案的通過也獲得國際媒體大規模報導,使丹麥受到國際譴責。其面對難民的態度,與以百萬人規模接受難民的德國截然不同。
丹麥人民黨對伊斯蘭教「極權主義」與女性歧視的抨擊,支撐著其難民與移民政策的嚴格化。該黨議員在二○○六年表示應該禁止來自伊斯蘭各國的移民,並掀起了一番論戰。
丹麥對伊斯蘭的批評,也是導致該國近年來發生的一連串事件的原因。二○○五年,丹麥某份報紙刊登了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諷刺漫畫,招致國內外伊斯蘭教徒與伊斯蘭各國的強烈反彈,成為國際問題。各國紛紛展開在丹麥大使館前抗議遊行、焚燒丹麥國旗、抵制丹麥產品的運動。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瑪巴德的丹麥大使館甚至發生自殺式恐怖攻擊。這起事件的相關死者人數,多達一三○人。
支持民粹主義與否另當別論,但「批判伊斯蘭教的自由」在重視言論自由的丹麥卻獲得廣泛支持。儘管是間接因素,但也為丹麥人民黨以「自由主義」的價值為前提指責恐怖攻擊、訴諸伊斯蘭教的問題性、限制移民與難民的主張,打下獲得支持的根基。
本文節錄自:《民粹時代:是邪惡的存在,還是改革的希望?》一書,水島治郎 著,林詠純譯,先覺出版。
圖片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