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認同
社會認同指的是眾人的行動所產生的影響力。
如果人們都不任意丟棄垃圾,就會逐漸形成不能隨便亂丟垃圾的社會認同;反之若大家認為丟棄垃圾沒有關係,便形成相應的社會認同。〔Keizer 2008〕
(首圖圖說:摩托車置物籃裡堆滿垃圾)
摩托車前方的籃子顯然不是垃圾桶,人們必定也知道不可把垃圾扔到裡面,但是為什麼會變成照片中的樣子呢?也許是有人起了頭,以至逐漸形成可以往裡面丟垃圾的社會認同,而引發他人丟垃圾的行為。
在路上散步時,偶爾會看見彈唱歌手在放著小費的吉他硬盒前表演。這時如果箱子裡放的都是紙鈔,那麼觀眾多半會跟著放入紙鈔;若只有錢幣,觀眾放入錢幣的機率就高一些。
受到他人的影響,而決定自己放入的小費金額,這便是「種子基金效果」(Seed money),我們可以在許多不同的場合中發現此類現象。〔John and David 2002〕這也是群體行動形成社會認同的例子。
筆者曾帶領學生在便利商店的協助下進行一項實驗:在寶特瓶回收箱的上方,簡單地準備一個瓶蓋回收箱。結果,瓶蓋回收率便從原本的49%提高到60%。因為放在瓶蓋回收箱裡的蓋子傳達出社會認同,因而讓人們願意把瓶蓋旋開後,再分別投入回收箱。
我們往往能從一家大排長龍的商店推測出這家店受歡迎的程度。而站在紅綠燈下等候燈號變換的人數,也顯示出等待時間的長短。
儘管社會認同隨處可見,但是同樣一件現象也可能會引發截然相反的看法。妥善運用社會認同來解決各種問題,是將仕掛普及於社會的一個重要的途徑。
本文節錄自:《仕掛學:使人躍躍欲試、一舉兩得的好設計》一書,松村真宏著,張雅茹譯,遠流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