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五個方法,有效建立人脈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18-03-08

瀏覽數 59,550+

五個方法,有效建立人脈
 

好了,別再把建立人脈當成功利又令人不舒服的事,專心交朋友。我們明白該抱持什麼心態了,但實際上該如何著手?下列幾個好方法,可以減少各位摸索的時間,少一點好難、好恐怖的心理障礙。

#1:從原本的朋友開始

研究顯示,擴大人脈最快、最簡單的方法,不是到街角遞名片,而是和老朋友聯絡。這樣一點都不功利,他們原本就是你的朋友,只是一年沒聯絡了。和老友聯絡是很好的起點,一點都不讓人害怕。瀏覽一下自己的臉書好友清單、Linked In 聯絡人,或是電話簿也可以。接著一週寄幾封電子郵件,問問他們:「最近過得如何?」研究顯示,這種停過一陣子的友誼對事業的幫助,甚至大過新朋友。此外,芝加哥大學神經科學家約翰•卡喬博(John Cacioppo)發現,我們利用臉書安排真正的聚會時,可以增進快樂,但要是靠臉書取代見面,卻會增加孤獨感。

在這裡要提醒大家一件事,如果是只在社群媒體上互動的朋友,不能算人脈。我們要再度回到幼兒園的概念,你的「朋友」如果只像數位線上圖書館堆疊的電子書,那和面對面聊天相處不同,不叫人際關係,只是在拚人數。

#2:找到超級人脈王

在人際網絡中,從人脈分支來看,並非人人生而平等。布萊恩• 巫齊(Brian Uzzi) 與雪倫• 鄧勒普(Sharon Dunlap)所做的研究顯示,人脈也有某種80 / 20 法則。我們絕大多數的朋友,大概是透過少數幾個「超級朋友」(superfriend)而來的—你的朋友中最像熊貓的那幾個人。

因此,各位如果試著拓展人脈、想交新朋友,那就從有用的地方下手。研究一下臉書好友名單或電話聯絡人,你會發現其中許多人是透過一小群朋友認識的。找出這些「超級朋友」,請教他們:「我該和誰見面?」超級朋友可以提供的人選,將遠遠超過其他人。

#3:挪出時間,挪出預算

人們嘴裡說想要拓展人脈,卻很少把這件事當成優先要務,真的花時間或花特定心力去做,例如:「每週多挪出50美元喝咖啡吃午餐的預算,和朋友聯絡一下感情。」暢銷作家班•卡斯諾查(Ben Casnocha)指出,人脈王會為了拓展人脈,預先挪出一定的時間和金錢,當機會降臨時不會猶豫。大學生知道,週五和週六晚上(或許還包括其他夜晚)是派對時間,輕鬆就能夠認識新的朋友。各位也該採取類似做法。

學界研究顯示,朋友間最容易起衝突的一件事,就是挪出時間見面。如同上一章提過生重病的史賓賽,時間是一種數量有限的寶貴事物,如果想讓某些人知道,他們對你來說很重要、你在乎他們,挪出時間是最基本的事。因此,你應該事先安排時間,讓建立人脈從「聽起來很不錯,有一天會去做」,變成真的跑去做。此外,錢究竟能不能買到快樂有諸多爭議,但相關研究確定一件事:如果把錢花在我們愛的人身上,絕對可以帶來快樂。所以,寄封簡訊給朋友,請他們喝杯咖啡吧!

#4:加入團體

不不不,不是那種讓人翻白眼的「人脈團體」,那種團體同樣令人不自在,皺起眉頭。自己主辦派對很好,但頻率大概不會常到能有持續效果。你認識一群每週會一起吃午飯的朋友嗎?或是,每週日會一起看美式足球的人?同事組成的讀書俱樂部?這些活動都能讓你以有趣、不必主動的方式,自然而然處於人群之中,與他人來往。研究顯示,混合舊朋友與新血的團隊不但最優秀,還能順便拓展人脈。此外,參加幾個這樣的團體,就能輕鬆增加科學上所說的「運氣」。如同學者韋斯曼所言,加入這樣的團體,就能一邊和喜歡的人享受美好時光,一邊讓人生好運降臨。

這可不是我隨便在積滿灰塵的學術期刊上看到的蛋頭學者理論,我人在洛杉磯時,從不錯過朋友安迪•沃克(Andy Walker)每週五的中午聚餐。我造訪舊金山時,一定參加熊

貓的矽谷創業者「106 英里」聚會(106 Miles)。我一年飛波士頓幾次,只為了參加穆孔達教授舉辦的「有趣人士」晚宴,他邀請人脈網中特別妙的人,大家晚上一起喝酒聊天。

此外,我寧願犧牲一顆腎,也不願意錯過朋友詹姆士•柯利爾(James Clear)的年度部落客聚會。這些全都不是參加者想相互利用的場合,只是一個社交機會,同時可以見到好友,又能在輕鬆環境裡認識不同的人。

這類型的聚會也可以讓自己悄悄變好,還記得老媽說的話嗎?離被留校察看的同學遠一點,或是「為什麼你不跟那個每科都拿A 的好學生做朋友?」媽媽說的沒錯,查爾斯•杜希格(Charles Duhigg)在精彩的《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The Power of Habit)一書,提到1994年一篇哈佛研究:成功改造人生的人士,通常不是靠讓生活起翻天覆地的大變化,只不過是加入自己想成為的人所組成的團體。

所以說,請慎選自己的團體。「推孟研究」追蹤一千五百多位青少年直到他們過世,得出我們該和誰來往的結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想增進健康的話,和健康人士來往,通常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改變方式。」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研究也顯示,相較於孤獨一人,當社群團體中的一份子,更能增加適應力,克服壓力。各位身邊要是沒有這樣的團體,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自己當召集人,聚集一群人。其他也想固定從事社交活動、以不帶功利目的方式拓展人脈的朋友,一定會感激你。

#5:不要斷了聯絡

我們在外頭全會認識人,但很少花時間保持聯絡,培養友誼。聖母大學(Notre Dame)研究人員分析兩百萬人間的八百萬通電話,發現讓友誼長久的方法其實很簡單:每兩週聯絡一次。如果不是很熟的朋友,可以不必聯絡得那麼頻繁,不過原則一樣:偶爾要打聲招呼。

打招呼不需要花很多時間,每週寄幾封電子郵件,一段時間就會有很大差別。熊貓的人際網絡十分龐大,但他維持人脈的時間,依舊少到驚人,通常只是每週透過電子郵件,替別人做點小事或幫忙牽線,既能助人,又能以自然方式維持人際關係。助人甚至有益健康,縱向研究顯示,壽命最長者,不是獲得最多協助的人,而是給予他人最多協助者。

那麼,和同事建立友誼呢?也是好主意。各位不能仰賴人資的團隊精神培養練習;研究顯示,那種活動只會帶來不信任感。

研究也顯示,最佳的工作團隊成功預測指標,其實是團隊成員對彼此的感覺。多數嚴肅正經的指南,不會提到哪一種可以增進團隊溝通與績效的方法?答案是:和同事開開玩笑。

想知道誰的工作表現會最好?看一看午餐時間的桌子就知道。行為分析專家班•魏伯(Ben Waber)的研究發現:「坐在最大桌的人,績效勝過別人許多。」這樣的人人脈較廣,也比較了解同事在做些什麼。

此外,在辦公室擁有不同掛的朋友,也好處多多。「能把人際網絡中相當不同的群組連結在一起的人士,比較早升遷,在職涯中也比較遊刃有餘,因為他們能夠搶在別人之前聽見機會⋯⋯有靈機一動的點子不算什麼,重點是有能力說服別人相信那個點子,一起行動。」

我知道,我知道,有些同事或因公認識的人是混蛋。辦公室裡總有我們處不來的人,我懂。不過,我和史丹佛商學研究所的菲佛教授聊,問他人們想在辦公室出人頭地時犯的頭號錯誤是什麼。他說什麼?就是對公司的社交互動置身事外,宣稱:「對,我知道人脈很好,但我拒絕玩這個遊戲。」

臨床心理學家與職場顧問艾爾•伯恩汀(Al Bernstein)表示:「你不可能不涉入政治,頂多就是玩得很爛⋯⋯這世上唯一關係不重要的地方,只有遠離人煙的荒島。」正向心理學家艾科爾發現,最不可能發展職場友誼的工作者,也最不可能獲得升遷。各位可以反複把這個句子讀個幾百遍,銘記在心。

辦公室謠言有時是無事生非,然而待在情報網內是好事。研究顯示,職場七成至九成的謠言屬實,而那樣的資訊可不會出現在公司週報上。想成功的話,就得掌握情報。各位如果是組織中的領導者,努力讓員工相處融洽將是你最重要的任務。員工在辦公室如果至少有一位能幹好友,努力程度與生產力會上升10%。為什麼如此?研究指出,多數人似乎都需要有人激勵。〈美國的社交孤立: 二十年間核心網絡的改變〉(“Social Isolation in America: Changes in Core Discussion Networks over Two Decades”)作者發現,1985 年時,多數人說自己一生有三位知己;2004 年時,最常見的答案則是「0 人」—「說自己沒人可以商量大事的人數增加近三倍,然而朋友少帶來的健康風險超過肥胖,等同一天抽15 根菸。」

我想,我就不必再多說了。哈佛與MIT 應該分享小點心,透露一點自己的最新研究,他們的生活會因此容易許多,工作起來也更有效率。嘿,你看,連大學也一樣,有朋友是好事。

各位或許已經建立起良好的人際網絡,不過我們全都需要一種特定的人脈關係,才可能成功。我們來看看是什麼。

五個方法,有效建立人脈_img_1

本文節錄自:《成功不再跌跌撞撞》一書,艾瑞克‧巴克(Eric Barker)著,許恬寧譯,天下文化出版。

圖片來源:pixabay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