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植劇場橫空出世,以多部高質感台劇吸引觀眾目光,到台灣新媒體藝術家黃心健的作品《沙中的房間》奪得第74屆威尼斯影展首屆VR體驗獎。近年來,藝術領域新作不斷,融合新觀念與技術,持續讓民眾驚豔,灌溉水泥叢林裡的心靈綠洲。
生活中不能缺乏藝術,但是藝術學群卻經常被定義為「冷門科系」,許多家長也不希望孩子往這個領域深造,認為學藝術「未來沒有發展與出路」。這點,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教授林進忠很不認同。
他說,學藝術的學生不是一般「欣賞」藝術的人,而是「創造」社會的藝術生活。不論專精於何種領域,藝術專才都不斷在締造人類精神美學的養分。沒有藝術,世界將變得平淡無奇,加上文創產業與多媒體藝術的興起,更讓藝術學群學生在新興領域有不錯的發揮空間。
與科技融合 高互動性藝術正熱門
一般人的工作大多與興趣無關,但學藝術的學生通常都能將興趣與工作結合,做自己喜歡的藝術創新工作。
遠見會員 限定文章
時刻掌握趨勢 時刻都有遠見
- ✓ 免費瀏覽 每天 1 篇限定文章
- ✓ 文章收藏 喜愛好文隨時回看
- ✓ 會員專屬 主題型知識轉譯包
- ✓ 會員獨享 生日禮百元購物金
成為訂戶,
即可瀏覽全部「限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