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場下的千錘百鍊 只為贏取0.01秒進步

封面人物1〉跨欄王子 陳傑

林珮萱
user

林珮萱

2018-02-23

瀏覽數 16,300+

場下的千錘百鍊 只為贏取0.01秒進步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2018大學暨技職入學指南

很多人從半年多前,注意到「陳傑」這個名字。2017年夏天在台北舉辦的世界大學運動會,陳傑在男子400公尺跨欄賽事,以49秒05的成績,平了個人最佳紀錄,為中華隊增添一面銀牌。

社會大眾因為世大運認識陳傑這位「跨欄王子」。其實他在田徑場上,早已是戰績豐碩的「一哥」級人物。

他頂上的頭銜,包含全國中等學校與全國大專院校運動會400公尺與400公尺跨欄的連霸紀錄,400公尺全國紀錄保持者,以及兩屆奧運國手,是台灣史上第五位進軍奧運的田徑選手。

身高182公分,體重不到70公斤,身形高挑結實,皮膚黝黑。不管是平常或在賽場上,常帶著一副墨鏡,儼然陳傑的招牌造型。不講話時,外表像名酷帥型男,相處後便發現,他是不折不扣的陽光大男孩。

高中才練田徑 拚到奧運門票

陳傑的父親是阿美族、母親是排灣族,是個混血原住民。從小運動細胞好,跟街坊鄰居孩童玩、都是跑最快的。父親陳光明,還是110公尺跨欄前國手。外界以為他有先天條件優勢,加上後天從小被國手父親栽培,其實不然,陳傑直到高中才接受田徑訓練。

由於起步晚,當時陳傑的程度遠遠比不上體育班出身的同學,還跑輸女生,為了追上進度,只能花更多時間練習。箇中辛苦難以言喻。所幸陳傑沒有被挫折打敗,反而逆向思考,從零開始。慢慢從成績中後段,拚到中段,最後終能跑在前段。

高二時就在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拿到第一名,教練和他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爾後,多次連霸全國中等學校、全國大專院校運動會400公尺與400公尺跨欄項目。

從高三起,2009年進入距離高鐵左營站不遠的國家訓練中心,當過兩屆奧運國手。

選手們在這裡作息規律,生活重心就是訓練。每天上午7點要先集合完畢,才去吃早餐,9點開始集合訓練,午餐過後稍事休息,下午3點又有不同訓練課表,直到晚餐前。為維護健康,宿舍通常晚上10點熄燈就寢。

這麼千篇一律的生活,不會覺得枯燥嗎?陳傑笑說,不愁三餐很好啊!其實陳傑內心也會想玩,但多年的國手經驗,他漸漸領悟到,人必須要有取捨。過往獲獎無數的成績,沒有讓他自恃自滿,反而更珍惜資源。

陳傑思想成熟,若今天熬夜晚睡,隔天訓練表現就不好。既然有機會讓國家投入資源栽培你當選手,這是難能可貴的優勢,絕不能因為貪玩而影響訓練。

場下的千錘百鍊 只為贏取0.01秒進步_img_1

見習廣州亞運 許諾為國爭光

跑步看似簡單,卻有諸多細節要講究。同樣跑道,內外側跑一圈差兩、三公尺,時間就多零點幾秒;跨一次欄在空中流留時間若比別人多用0.2秒,一圈十個欄架,就差2秒。

田徑場上,是千分之一秒的競爭。以世大運為例,陳傑與奪金的多明尼加選手,差0.4秒。這聽來些微的差距,對專業選手就是兩大步、近10公尺的距離,典型的「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陳傑有感而發說,光努力不夠,方法同樣重要。以前他單純覺得只要努力就能超越別人,「從0分到95分或許可以,但95分到100分更難。」他慢慢摸索,找到細節,不是悶著頭訓練,而是用腦、多想如何找出最適合自己的訓練方法。會把過程拍下,重複觀看、調整每個動作細節、身體狀況,再跟教練反覆討論。

陳傑透露,每場比賽的記憶都會留在腦海裡,第一人稱視角讓身體記下所有感覺,正式下場比賽時,就要把腦海裡的最佳記憶表現出來。每場賽事前選手早已在腦海裡模擬數百、數千,甚至上萬次,努力找出最完美的組合。

傑出成績靠長時間努力累積,但每次比賽都只有一次機會,不管這次比賽成績再好,下一場又直接歸零。即便被封為跨欄一哥,陳傑還是強調絕不能自滿。

陳傑回憶小時候,聽爸爸和老戰友聊天,得知他們為國爭光的經歷,小小的內心就有無限憧憬,立志成為一名出色的選手。回想起一路到現在,當年高中一起訓練的同學,如今恐怕只剩他一人還在場上比賽,「想想覺得自己很幸運,還能繼續為夢想奮鬥。」陳傑感性地說,縱然有疲憊的時候,但至今沒想過要放棄。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自我要求很高的他,2010年在中國廣州的亞洲運動會,雖然沒進入國家代表隊,陳傑還自費買機票去觀賽。在觀眾席上,他看著場上學長的拚鬥,默默在心裡許下承諾,下次不要坐觀眾席,而是下場比賽,把為國爭光視為最大動力。

體能與競賽技巧的磨練之餘,陳傑不忘從內在充實自己。像是閱讀其他傑出運動員的傳記,從別人的故事裡找到力量。

「不要說運動員都不看書,很多國外頂尖運動員也都是博士喔!」陳傑笑著說,不能藉口說沒時間看書,總有搭高鐵、坐飛機、或是沒有網路的時候,零碎時間隨手拿書來看,成為他的習慣。

曾陷低潮 轉念後散發正能量

走上田徑這條路後,陳傑的學生時期大半時間都被訓練占滿,跟一般大學生多采多姿的生活不太一樣,但他不後悔。

「如果再選一次,我還是會念體育,」陳傑補充,他會花更多時間去接觸不同科系專業的同學,多了解不同背景的人面對問題會如何思考解決,這些經歷都能成為日後人生的養分。就像現在的他,有機會受邀參與拍攝廣告、公益活動等代言,多了接觸社會增廣見聞的機會。

陳傑也鼓勵年輕學子多了解社會時事和國際趨勢,畢竟出社會後,很多事情光靠單一領域能力是不足的。

「小時候爸爸希望我能成為棒球選手,但我卻被爸爸跨欄的身影迷住,一腳踏上了田徑場。現在的我專注在如何精準跨過每一道欄,只為了超越自己的極限。」他在臉書寫下這段話。

從高中開始,在國內比賽都沒輸過,偏偏在多場國際賽事,多次與金牌失之交臂,彷彿有「銀牌魔咒」。陳傑不諱言,運動員的目標就是拿金牌,「第二名和最後一名是一樣的意思,」曾經他也對金牌很執著。

2012年、20歲的他第一次取得倫敦奧運門票,得以參加預賽。那時距離他正式接觸田徑運動,還未滿五年。前途備受看好。不過,2014年在韓國仁川的亞洲運動會,陳傑意外只獲得第五名,一度深陷低潮。

直到他心念一轉,金牌不等於全部,自我進步和成長比名次更重要。如今建立起更強的心理素質,比賽就是有輸贏,場上盡全力去拚,關鍵還是放在超越自己。

外界已視他為運動界明星,但他內心明白,職業運動員生涯有極限。

陳傑觀察,國際間奧運選手不少是在34、35歲拿到冠軍,考量過國內外訓練環境、資源、文化等差異,他心中給自己設定30歲的目標,「以30歲當界線,我還剩四、五年可以拚,」讓他更加把握每次站上賽道、爭取榮耀的機會。

26歲的他,還很年輕,但在左訓中心選手中,已屬於資深學長。如今他也是國家田徑隊隊長,不只要盡自己選手的本分,更要扮演好隊長的角色,帶領團隊、為學弟們打氣、扮演教練和團隊間的溝通橋樑。

擁有佳績,陳傑感謝一路上有許多貴人。世大運奪牌後,他在臉書公開發文感謝教練孫念祖、物理治療老師李瑋君、體能訓練師林泰佑、營養師顏敏恆等。也開始參與公益活動,散布健康形象的正向力量。

連續兩年參與台北渣打公益馬拉松,2018年還首度當起視障者陪跑員。日前飛利浦舉辦的「點一道好光」公益行動,陳傑擔任公益大使之一,走進平溪為當地獨居長者換燈泡。

數不清多少時間的練習、跨過無數次欄架、流過多少汗水,所有辛苦都是為了換取0.01秒的進步。相信2018年8月在印尼雅加達的亞運會場上,又能看到陳傑再一次超越自我。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