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受苦助人成長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18-02-06

瀏覽數 16,050+

受苦助人成長
 

有痛苦可以受

人生的意義在於「有痛苦可以受」,這樣的說法不易被人接受,難道受苦受難的人生才有意義嗎?很多時候,人經過苦難的煎熬後,才會發現其中蘊含的意義。所謂「意義」就是理解的可能性,一件事之所以有「意義」,是因為它讓我理解了某些道理。

我家有七個兄弟姊妹,我母親年輕時太過勞累,五十歲以後便半身不遂。母親生命的最後一段時光是在醫院中度過的,我們兄弟姊妹各自成家,平時少有來往,在母親住院的半年內,我們每週都會相聚。母親去世後,我們才理解母親受苦的意義,原來母親希望我們在這段時間內經常相聚,恢復過去的手足之情。

人生是不斷轉變的過程,不管你喜歡與否,許多事情該出現就會出現。一位女作家到郵局接收匯來的稿費,郵局服務人員認出她的名字,羨慕地說:「您是有名的作家,我讀過您寫的小說。」女作家說:「會寫小說有什麼用,頭髮都白了。」郵局服務人員說:「我不會寫小說,頭髮也會白啊!」人總是會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慢慢老去,但如果為了值得奮鬥的目標而主動承受痛苦的考驗,這樣的苦難便能激發我們生命的潛能。

這個世界上凡是有所成就之人,年輕時無不經歷痛苦的磨練,否則怎能激發潛能而出類拔萃?這就是痛苦帶給人生的意義。如果一個人含著金湯匙出生,像溫室的花朵般受到呵護,人生一帆風順、心想事成,他只是一個被豢養、被過度保護的寵物而已。父母長輩能保護他多久呢?一旦進入真正的世界,他能承受日曬雨淋嗎?

對於痛苦我有切身的體驗,我常在各地授課和演講,別人覺得我的表達能力還算可以,當聽說我小時候曾有口吃的經歷,便問我後來是怎樣治好的。我從小學三年級到高二,有九年時間在教室內一言不發。我小時候本來可以正常說話,後來因為鄰居家小孩口吃,我一學他,想不到自己也變得口吃了。

此後每逢老師叫我朗讀課文或回答問題,我便成了全班嘲笑的對象。我於是拚命念書,用優異的學習成績來平衡內心深深的自卑感。我當時最喜歡考試,因為考試時不准講話,我便沒有了心理壓力。

高二時,在老師的建議下,我參加了口吃矯正班,老師教會我如何克服口吃:一方面要克服心理障礙,要告訴自己,聽我說話的人都是善意的,大家都是朋友,這樣一來便不再緊張;另一方面,某些字的發音容易卡住,要設法避開。經過兩個月的訓練,我逐漸克服了口吃的問題。對於青少年階段來說,九年的時間十分漫長,長期的痛苦使我有了兩個改變:

1. 我這一生都不會嘲笑別人。我從小在別人的嘲笑中長大,很了解被嘲笑的痛苦,很容易有同理心。同理心(Empathy)和同情心(Sympathy)不同,譬如我走在路上,有個乞丐大聲喊:「可憐我吧!」我掏出硬幣丟給他,這屬於同情心。如果看到乞丐後,我開始設想:假如我是他,希望別人怎麼對我?是把硬幣亂丟一地,還是輕輕地放在碗中?這就屬於同理心,它與同情心的差別就在於「假如我是他」這五個字,這正是儒家強調的「恕」,用今天的話說叫「換位思考」。假如我是他,我希望自己有何表現?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2. 我非常珍惜說話的機會。教書是我的職業,只要有機會上課或與人交談,我都會設法讓別人聽懂我在說什麼。哲學這門課不好教,學生經常會感到難以理解,如果我賣弄玄虛,多說一些「道可道,非常道」之類的話,很容易讓大家一頭霧水。

我教書四十年,給自己定的目標是:我講出來的每一句話都要讓別人聽懂。因此,我會運用各種比喻和故事來加以說明。但是,對於很多複雜高深的道理,光靠說是不夠的,隨著聽者生命經驗的不斷累積,他才能慢慢體會。因此,我也只能陳述自己的經驗,隨時觀察聽眾的反應,盡力而為。

台灣電子業有位企業家四十來歲時身患癌症,治癒之後,他把自己資產的一大捐給了一個宗教團體,經過病痛的折磨,他看透了人生應該追求什麼。患病前,他是一個純粹的商人,將本求利,一心賺錢,常與其他有錢人比較,看誰的財富更多;癌症的威脅使他覺悟,錢是身外之物。不過,這句話對很多人來說並不適用,因為他們並沒有多餘的財力來做自己想做的事。

人活在世界上,不可能不受苦。痛苦的範圍很廣,欲望無法實現也是一種痛苦。痛苦有兩種:一種是被動的、無奈的,比如人都會慢慢變老;另一種是主動的、積極的,這正是我們在本節所強調的,當我們被人冤枉、受人欺負或遭遇不幸時,特別容易激發我們生命的潛能,苦難的考驗會讓我們變得更加強壯,正如尼采所說:「凡是不能使你致命的,都將使你變得更強壯。」

受苦助人成長_img_1

本文節錄自:《哲學與人生【全新修訂版】(套書)》一書,傅佩榮著,天下文化出版。

圖片來源:pixabay

受苦助人成長_img_2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