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醫院的品質,應如何評鑑?
答:病人看待醫院的品質,通常和衛生署評估的重點不大一樣,我們評鑑醫院有三大重點:第一是結構,例如醫事人員是否符合資格、醫師與病床比是否達成。第二是程序,指該做的醫療作業是否去做,例如,前一陣子台北市立仁愛醫院發生輸錯血、導致病患死亡的事件,就是程序出了問題。
醫院評鑑的最後一項重點,才是結果。結果可分為醫學專業上的結果和行政管理上的結果,例如,切除盲腸前應有檢查手續,而從中發現闌尾發炎的比例,即顯示醫師的臨床能力。簡單的說,醫師是否給予病患正確的診斷及用藥,就是醫療的結果。另一種結果是指行政管理上的,例如服務態度好不好、病人是否等太久,這些品質,病人都會直接感受。
很多病人只以結果看醫院品質,但是,醫療結果並不易認定。有些人病是好了,但仍不知道因果關係;也有些人已經死了,卻仍不知道死因。所以,醫院評鑑必須要設定關於結果的指標。
基本上,醫院評鑑可從兩方面去做,一種是外部的,就像衛生署的醫院評鑑;另一種則是醫院的內部評鑑。事實上,醫院品質必須靠內部評鑑,外部評鑑只是幫醫院推動內部評鑑。只期待外部評鑑就想把醫院做好,並不容易,兩者應相輔相成。
我覺得衛生署的醫院評鑑,的確幫不少醫院提升內部管理,至今仍有相當多醫院不知如何設定目標,只求過關就好。醫院評鑑的重要性,就在幫助醫院建立品質目標。
醫療品質是專業
問:既然醫院評鑑是很好的制度,為什麼民眾看不到評鑑的內容和結果?
答:這就是我說的,很多民眾只關心結果。評鑑是非常專業的,例如醫師和病床比,民眾並看不見;病人和醫院多半只有個人接觸,而醫院評鑑看的是部門發展和應備條件等等。不過,說病人看不到評鑑的結果,也不見得。例如,某家醫院水準太差,醫師老是不來,誰去要求?醫院評鑑可以要求它必須有足夠的人員、做足夠的工作,就不會再發生這種事。
問:是否有機會教育病人解讀這些評鑑報告?
答:我覺得這好像不是應該來教育病人的,這是一家醫院應該要做的事。
醫政處強調的是醫院正常營運必備的條件,例如,醫院評鑑很在乎病歷繕寫的品質,因為這是醫療程序最基本的紀錄。但是,從病人的角度來看,病歷寫得好不好,和他有什麼關係;如果和病人談病歷,他們會說:「醫生寫了一堆,我也看不懂啊!」病人曉不曉得我們在改善,不是太重要,但是,我們一定會要求醫院改善,這才最重要。
問:醫院評鑑都會事先通知醫院,抽查病歷的技術困難如何克服?
答:醫院評鑑之前,會設計很多評量項目及標準,再配上不同比例的分數。光是病歷檢查部分,總共就有上百項。評鑑委員都有充分的經驗,在這麼多病歷、又有可能作假的情況下,我們會想辦法查到的。委員到醫院可以公開至病歷室抽查;甚至直接詢問病人醫師看診的方式。
對病人來說,住院把病治好就好,哪裡會管病歷完不完整。但是,醫政處很在乎病歷的完整,醫療責任都靠病歷判斷,這是很重要的關鍵,對不對?
問:如果評鑑如此公開、重要,為什麼民眾看不到打分數的結果?衛生署身為全國醫療事業最高主管機構,是否有義務為有心的民眾解釋結果,包括院內感染率、死亡率等基本數字?
答:評鑑醫院後,我們會公告它合不合格。醫療有項特性,就是它的專業,例如,評鑑醫學中心時,共有二十三位評鑑委員觀察一整天,他們每位都是專家。將委員發現的缺點集合起來,就可以列為下次評鑑是否改進的主要依據。
因為醫療品質相當專業,如果由病人認定醫師好壞,基本上無法從專業角度判斷,他們大多從服務態度、管理層面等來看品質,而這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教育病人當然重要,但是,如果病人能教育成通通了解醫療品質,這個病人已經是專家了。醫療品質問題實在太專業,一位病人該用什麼藥,有可能教到每一個人都會嗎?
專業vs.民眾
問:如果一些有興趣的病人只是想得知更進一步的資訊,而不只是這家醫院是否為醫學中心,好讓他選擇醫院時有所依據,醫政處是否可能開放資訊?
答:這有技術上的困難。我一直強調,因為專家評鑑醫院和民眾評鑑醫院的角度不同,你這樣子講好像對,但這是方向不一樣的東西。
問:醫政處是否有可能專為病人設計評鑑問卷?
答:各家醫院調查病人滿意度的問卷已經相當多,這是醫院要去了解,而不是醫政處要去了解的。醫政處用不著去統合這類的問卷,因為每家醫院的性質太不一樣,有的可以開腦部,有的只能開小刀,問這些問題沒意義。而所謂的「外部刺激內部評鑑」,指的也是專業上的考慮,而不是由病人的角度考慮。
其實醫政處以前也做過病人滿意度調查,但效果不好,最多只能蒐集病人對這家醫院的看法,後來就取消了。醫院評鑑重點也一直在改,以前偏重結構,現在偏重程序。所以說,醫院評鑑是「外行的看熱鬧,內行的看門道」嘛!
問:如此重要的醫院評鑑資訊,如果只在評鑑委員及少數醫師手中流傳、也只有少數人看得懂,是否會造成醫療資訊的封閉?
答:妳大概不懂我們評鑑是怎麼做的。第一,醫政處會先公告評鑑標準;第二,空白的評鑑標準表會送給醫院,以前我們還得去各醫院舉辦評鑑說明會。評鑑之後還會輔導,常常不及格的醫院,醫政處會派大醫院去輔導它。
至於病人資訊封閉的問題,有相當多的方式可以解決,這和醫院評鑑沒什麼關係。例如,衛生署推動醫療網,各科、各醫院可以發揮專長;醫院服務台也可以提供病人該看哪一科的資訊。至於選擇醫師,這是完全沒有辦法的,因為每個人期待都不同,連我太太請我推薦醫師,我都不曉得要挑誰。
其實,要得到正確醫療資訊的基本方法,是每位病人都找固定的醫師看病。這就是衛生署主張家庭醫師制的原因。
問:民眾挑選第一位家庭醫師時,是否有客觀標準可憑?
答:第一位醫師是誰都沒關係,但是一定要固定。
問:如果第一位醫師不夠好,怎麼辦?
答:那就換第二個、第三個就好了嘛!總是會找到你認為最好的醫師吧!然後,你全家人就可以一代一代看下去,你的父母、你自己、你的小孩都可以找同一位醫師,這不就會很熟悉了?你總不會那麼倒楣,十年還找不到好醫師。所有的醫師,要先信任他是好醫師;如果不好,用不著我講,你一定會換的。
如何做個好病人很重要,而教育病人必須多管道,不是由那一個人或單位來教就可以了。但是,要教病人只看一位醫師,實在太困難。在這個勢利化的社會,人與人的關係都不好,不是只有醫病關係不好;只要求醫師不重視收人,滿困難的,他們也要維持診所的營運。今天醫病關係不佳,病人、醫師和社會都要負責任,大家要冷靜思考,醫療制度也要檢討。
問:如果一位醫師很關心自己服務的醫院,他是否能知道自已醫院的評鑑結果?像是死亡率、院內感染率等等。
答:這不必由醫政處告知,這是每家醫院自己就應該做的統計,分送各科參考。而且,醫院評鑑那一天,所有資料都是公開的。妳對醫院實在太外行了,我現在變成像在教書一樣跟妳解釋這些東西。妳問這些東西做什麼?請妳問跟題目有關的問題。
問:如果我是一位病人,今天到台大求診,很想知道該院院內感染的比率,是否有機會得知?
答:病人為什麼要知道這個比率?如果是在台大就診,就去問台大嘛,這通常只有學生才要知道的問題,醫院內部都會印出統計資料對外開放,一般民眾也可以拿得到。有些小醫院拿不到,是因為根本沒有做,大醫院不會這樣的。醫政處不會去蒐集這類資料,因為這些統計資料用不著。
問:假設病人最關心的是自己會不會死、機率如何?
答:像妳這樣的人,最好不要生病。請問妳今天是來採訪還是來抬槓的?如果是來抬槓的,我可以拒絕吧!
問:很抱歉,本刊只是想知道詳細一點的醫院評鑑項目及結果,讓讀者有所參考……。
答:醫院評鑑的結果,我們會分等級公告,哪家是醫學中心、哪家是區域醫院,都會有整本報告出來。
(馬萱人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