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遠見》封面設計與標題的誕生,十分特別。這是《遠見》第一次這樣嘗試,希望在出刊前就能聽取更多讀者的聲音。我們一共做了四組封面設計與標題,供讀者票選,結果在短時間內,收到超過2000多封有效回函,超過六成選了你看到的本期封面標題「韓國憑什麼贏?」 編輯部其實對於其他兩款標題與設計也頗喜歡。一個是「愛恨.韓國」;另一個是「我的情人是敵人」。你如果偶爾會看韓劇或韓國電影,一定覺得這兩個標題很有韓國味,真有點像韓國電視劇或電影的片名。
靠不超過七個字組成的標題,就要抓住數十頁封面報導的精神,又要能吸引讀者閱讀,常常讓編輯挖空心思。想出幾個標題後,又要激辯一番,最後也只能選出一個。現在我們把這過程刺激的選擇,邀請讀者來參與。
這幾年來,台灣人面對韓國,可真是兩樣心情。一方面,一般人愈來愈愛韓國貨,三星、LG,不管是家電還是手機、平板均大受歡迎。韓劇、流行音樂等,台灣粉絲也超多。另一方面,韓國企業又讓台灣企業腹背受敵。兩國的出口貨物有六成重疊,但是韓國已與美國及歐盟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低關稅逼得台商叫苦連天;甚至韓國還正積極跟大陸洽簽自由貿易協定中。競爭力與品牌力,韓國都把台灣比下去。
看來參與本期《遠見》封面票選的讀者對韓國應是抱著敬畏之心,很想了解「韓國為什麼贏」,跟《遠見》一樣,憂心台灣競爭力。本期副總編輯彭漣漪、資深撰述林士蕙與攝影記者蘇義傑,從韓國現場帶回第一手報導。(頁184) 從本期開始,《遠見》也將一連多期,深入報導大陸改革開放30年至今,留下了哪些沉重問題。這些問題都將深遠影響大陸的未來發展,也深刻影響超過百萬台商的大陸布局。
萬里長征剖析中國環境問題
例如環境的代價就超過許多人的想像。今年初世界銀行發表《2030的中國》報告,明確指出環境汙染是中國的最大挑戰。過去十年來中國的環境退化與資源枯竭所造成的成本,已接近大陸GDP10%。全世界汙染最嚴重的30個城市,有20個在中國。一半中國的水體受到汙染,3億人飲用水也受汙染等。
《遠見》資深撰述范榮靖與攝影召集人陳宗怡,採訪11個大陸城市,走遍大江南北,長征超過一萬多公里的採訪路線,告訴讀者「你所不知道的環境中國」。
台灣企業界最重視的獎項、《遠見》一年一度企業社會責任CSR獎,第八屆得主也在本期出爐。在205個CSR方案中,25個評審最後選出6個首獎、14個楷模獎,能得獎實屬不易。這些得獎方案有哪些值得參考的地方,本期有詳細報導。
本期《遠見》創辦人高希均、發行人王力行,也把他們的固定專欄,用來懷念知名物理學家、天安門事件後被迫流亡海外的方勵之。他不幸於4月去世。《遠見》跟方勵之頗有淵源,他的著作《我們正在寫歷史》由《遠見》關係企業出版、他的第一次旋風訪台,也是《遠見》邀請、安排。
本期其他重要文章包括副總統當選人吳敦義接受獨家專訪,深談與李克強碰面的博鰲之行。文學大師白先勇,分享耗費數年完成的父親白崇禧傳記《民國與父親》的過程。以及台灣落後世界20年的濕地保育政策,該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