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廟的廚房,是不是和民間一樣供著灶君呢?我創作《山寺廚房》的時候,有些疑問,請教武夷山的草木君。
她說:「明天進山看看吧。」
她去了規模比較大的天心禪寺,已經翻新。「要去小而古老的寺廟。」她說。就去了白雲寺,幫我找到答案。
今年春節,草木君帶我去看了這間廚房,看灶台柴火鍋碗瓢盆,和《山寺廚房》一一印證。
草木君是透過微博認識的朋友,她住在武夷山邊,經常上山看雲喝茶,拜訪僧道。沿途拍照,青山白雲,山花滿枝。每年山中白梅盛開,我總是想,該去拜訪草木君了。
(圖說:6年前用黏土制作的袖珍梅花盆景,為真實物件的1728分之一。)
草木君帶我去了慧苑寺。很小的寺廟,木構山門,門內一小塊空地,抬頭就是主殿,旁邊幾間寮房。主殿後,有一片菜園和空地,再往後是幾間泥瓦房,兩隻小狗在泥地上玩得正歡。看到我們,小狗顛顛地跑過來,聞我們的褲腳,起勁地搖動小屁股。
泥瓦房最左邊半間敞開,是廟裡的廚房。灶台前,有個阿姨低著頭燒柴火。我聽到貓咪的細微叫聲,四下看,發現後面灶台上有幾隻貓正低頭吃飯。
我跟貓咪打招呼,阿姨有點不高興,「看什麼啦,貓也要吃飯。」
草木君是這裡的常客,她和廟裡師父打招呼,「師父,新年好!」
師父抬起頭,笑笑地說:「你來又沒什麼事,下回不接你電話。」
寺院旁長著幾棵梅花,謝了大半。草木君說忘記帶茶葉了,就喝山泉水吧。
她燒了一壺水,我們坐在簷下,用很小的白瓷杯喝水。山泉水有淡淡的清甜,聞著梅花香,心裡安靜極了。
早晨五點,我們出發去白雲寺。山路很黑,用手機照著慢慢走,一路草木清香。走到有點喘的時候,草木君指著山上,「亮燈那裡就是白雲寺。」
白雲寺依崖而建,靠著懸崖幾間樓閣,除了屋頂,與尋常農家差不多。草木君直接帶我進了廚房。
廟宇一旦香火鼎盛,總是各種翻修,很少能保持昔日模樣,這裡的廚房卻仍和我想像中一樣簡陋。看著灶台和廚房裡各種舊式炊具,心裡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又似歡喜又似難過。
創作《山寺廚房》之前,我從沒到過這樣的廚房。寺院也是煙火人間,我猜想,廚房應該與民家大體相似。因此,很多時候,我也參考兒時家裡廚房場景。打電話向爸媽請教,他們在電話裡耐心描述,拍了照片託人發郵件給我,還寄來舊時器物供我參考。
這裡的廚房灶台,跟我的《山寺廚房》一樣,貼著白色小塊瓷磚。灶台前也是小板凳、劈柴刀、火鉗、灰鏟與散亂的木柴樹枝。大鐵鍋,木製鍋蓋,鍋鏟,飯甑,幾乎一模一樣。廚房裡都有簡單木桌,煮好的菜就放在這裡。裝菜的搪瓷盆,果然都是蛋殼青色。
廚房可能是我小時候最熟悉的地方,爺爺奶奶每天在廚房忙,我有時候也幫忙燒火,或者把柴火堆整齊。回憶是很奇妙的東西,消失了二十多年的廚房,腦海裡只有溫暖模糊的影子,看不清細節。但一旦被某個東西激發,一切卻彷似在眼前,爐火的溫度籠罩著身體,一伸手彷彿就能握住烏黑發亮的火鉗。爺爺的劈柴刀木柄泛著暗沉油光,奶奶裝米湯的陶盆是淡醬色的。
在廚房裡待著,忘記了時間。幾聲雲板響起,師父們都來吃早飯了。
本文節錄自:《小小小生活》一書,西樹著,寶瓶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