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年想好要做什麼了嗎?
如果想和家人聚聚,享受溫馨時光,不妨一起走入戲院,看看睽違12年後,由台灣土生土長、在2017年入圍金馬獎的最佳動畫長片《小貓巴克里》吧!
上一次有台灣本土的動畫長片入圍金馬獎,要追溯至2005年的《紅孩兒:決戰火焰山》了。
時隔多年,台灣終於又長出了動畫《小貓巴克里》,雖然最後在金馬獎鎩羽而歸,但在其他國際影展上,《小貓巴克里》毫不遜色,已橫掃美國休士頓、洛杉磯景深國際電影節、荷蘭阿姆斯特丹等各大國際影展。
巴克里的爸爸,也就是導演邱立偉,投身動畫創作超過25年。事實上,《小貓巴克里》是他大學的繪本作品。2011年,他推出影集版,不僅在電視上熱播、獲得收視冠軍,之後還得到3座金鐘獎肯定。
(圖/導演邱立偉和屈中恆不是第一次合作)
因為在影集上有好成績,邱立偉動了拍電影版的念頭。他動員兩岸和好萊塢約500人的團隊製作,成就這部電影。
會創作《小貓巴克里》,邱立偉透露,小時候愛看動畫的他,一直在想「美國有米老鼠、日本有哆啦A夢,為什麼台灣不能有自己的動畫角色,陪伴觀眾成長?」
於是,巴克里就這麼出現了。
影集版是從巴克里的角度,觀察台灣偏鄉在企業進駐設立工廠後,面臨建設開發和環保的衝突和矛盾;到了電影版,邱立偉則帶大家反思人與動物的關係,描述失去雙親的小男孩「魚嘟」,意外到了一座動物城市後,和動物成為好朋友,並共同抵抗來自城市主宰者的威脅。
巴克里在電視熱播幾年,也成功完成邱立偉的初衷,共享大人、小孩的喜怒哀樂。
為動畫中反派角色「朱大人」配音的屈中恆提到,女兒是《小貓巴克里》的忠實粉絲,愛看到買了卡通版DVD,有時候看完,還會要他模仿劇中角色;孩子們也因為看了巴克里,紛紛想養貓。
(圖/劇中反派角色「朱大人」為屈中恆配音)
台南人的邱立偉認為,與其建構一個新世界,不如運用台灣人熟悉的城市,對觀眾較有說服力。
因此,他刻意在動畫裡添加濃濃台灣味,一景一物都是台南風光,包括台南火車站、四維地下道、大同路涵洞、中西區的國華街、合同廳舍等地標,統統出現在電影中。
邱立偉也不刻意美化場景,雜亂的雜貨招牌、滿布街頭的電線,一切都忠實呈現,「說不定以後這些特色很難看到了,我們就把他畫進去吧。」他說。
原以為台南景色只有台灣人看了有感,沒想到,愈多在地元素,愈容易在國際上凸顯,巴克里的超強IP力,至今已賣出全球33個國家版權。電影到法國安錫影展參展時,法國前總統歐蘭德(Francois Hollande)還被印在鳳梨酥外包裝的巴克里吸引。
目前,《小貓巴克里》已有繪本、漫畫、MV、動畫和電影,明年也將和科技接軌,推出VR影集,要用台灣的IP力萌翻世界。
《小貓巴克里》導演邱立偉專訪
(圖/「牽猴子」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