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去年才開始學電腦,」詹宏志靦腆地說,「而我對電腦的興趣,和使用與否並不相干。」他解釋,一個對社會變遷好奇的人,很難不理會資訊科學的發展。詹宏志觀察,近三十年來電腦對每個人的生活都產生衝擊;現在,這項衝擊速度更快了。
「不管一個人過去是否接受電腦,它就是步步進逼。」詹宏志認為,電腦對人的影響可以預見,只是當它活生生出現時,人還是難免吃驚電腦成為生活之「可怕」,「我有許多中年朋友,怕電腦怕得要死,」他舉例。
向來拿筆寫稿的詹宏志,也終於在去年進行「電腦化」,「以免愧對國人,」他笑著說,由於一向羞於問問題,所以就拿著書自學,「倒沒遇上大困難,一天就學會大易輸入了。」
產業發達,使用率落後
另一方面,向來掌握資訊的詹宏志,卻不覺得不用電腦會有損失。他覺得,「網際網路」(Internet)就像購物中心(shopping mall),並未帶給他更多的知識。使用者如果只是「逛逛」Internet,就真的和逛街沒啥兩樣;很想要某項「產品」(資訊)時,反而找不到。
「況且,料理不完的訊息不算收穫,反而會製造理解事情的困擾,」年剛過四十的詹宏志,對「資訊」另有看法;「這就是「數位生活」(dogital life),不過,「生活還是得生活」,」他意味深長地說。
矛盾的是,台灣電腦產業之發達,在國際上倍受尊敬,個人電腦普及率卻相當落後,令人擔心。詹宏志提醒,台灣如果沒有決心將使用電腦視為基礎教育,將威脅國家未來的競爭力。比如強制學英文,就對台灣的國際活動具相當助力。「我們也應該把資訊教育普及,將來才有權力決定要不要它,」他期待。
經常有人找他「算命」趨勢的詹宏志體會,台灣人接受新科技的能力,在世界上算是相當高的。今年初,詹宏志和朋友合辦大眾路線的「電腦家庭」雜誌,希望吸引更多國人接觸電腦。他明白,電腦現在是要花些力氣去學,但是,將來這種力氣會愈來愈小,「用電腦一定會成為很自然的事 」詹宏志面對未來,肯定地說。
(馬萱人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