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黃埔的教材,我可以這樣宣稱:最珍貴的版本在我的手中。這是根據各方面的信息特別是參考官方的正式檢索得出的論斷。
珍本善本孤本,首推這一本:打著「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名義、國民黨元老張人傑即張靜江題寫封面的《精神教育》。這本書出版於民國十四年二月,版權頁赫然載著:鑒定者總理孫文;編輯者校長蔣中正;校閱者黨代表廖仲愷。發行者則為「黃埔陸軍軍官學校」。這是孫中山尚在世時審閱出版的,黃埔最早的三巨頭齊集於斯,可以說是孫中山、蔣中正、廖仲愷聯手推出了這麼一本書。而本書出版後不過半年,幾位巨頭即三去其二,更顯得此書彌足珍貴。可以說,它是最早的黃埔的忠實記錄。書的內容首篇為孫中山在黃埔開學之際的著名演講,其後是蔣介石在黃埔一期那段時間內的四十次訓話內容,以及廖仲愷的四次演講,邵元沖、胡展堂、戴季陶還有高和洛夫將軍與鮑羅廷的演講。應該說,這尚算不得課堂上講義般的教材,但內容都是對學生說話,而在黃埔與軍事訓練並稱的政治教育方面,無非就是這些東西,當時可想也無現成的課本,況且其鮮明標示的「教育」二字,表明它確實又是地地道道的教材。本書是一個叫葉致平的人的舊藏,分別蓋著他的陰陽文的兩枚名章,看來此人對此書相當珍惜,歷九十餘年之後,此物仍近全品。那是2002 年春節前的大年二十八,我照例到市場逡巡,人們大都已回家過年,街面冷清,此時路遇相熟的一位行色匆匆的店家手中持著此書,就在他家門外以一百元成交。
(首頁圖說:黃埔軍校教材《精神教育》封面及版權頁)
值得特別一提的是,這本書乃蔣介石親手編定的。在書的序言最末,有這樣幾句話:「中正編輯精神教育即畢,乞序於總理,總理曰:『余在桂林演講之軍人精神教育第一講錄於卷首,其或勝於特序乎!』茲敬錄之,以為之序」。所以這篇序言就是一篇孫中山的講話,時在民國十年,講話核心是精神教育之要旨。中山先生鮮明提出:「今之革命,則為人民革命,此種革命,乃本總統卅年前所提倡者,此革命主義,即三民主義;欲解決此問題,須先問有無革命精神,有革命精神,成功必矣,但革命精神,何自來耶,是在精神教育」。這,就是黃埔軍校旗幟鮮明的標榜,是黃埔的靈魂,也是著名的「黃埔精神」的不二源頭。
這裡挑一篇蔣校長的訓話,看看有關精神是如何教育的。比如在1924年5月25日上午11時所作的《校長第七次訓詞》,這是還未開學的黃埔第一期學生發槍的時候講的,所講竟是我們也很熟知的「為誰扛槍為誰打仗」的問題。「今天你們各位同志學生,統統領到了槍了。你們拿了這枝槍,就要曉得拿槍的意義,槍的用處,槍的來路,槍的構造,要曉得拿了這枝槍,有何目的,有何效用,這種道理,應該統統明白才好」,真是開宗明義,提綱挈領。「人人都知道槍是殺人打人用的,但是要曉得打人殺人的目的,是在維護人道,保障正義的。我們本黨的三民主義,就是人道,就是正義。你們拿了槍,就要來實行三民主義」,「實行我們的三民主義,這枝槍才算有效用,這就是我們軍人拿槍的目的與意義所在的地方」。這篇訓話洋洋數千言,十分流暢連貫,既把革命軍人與一般軍人的區別理論得清清楚楚,也將槍的來歷、槍的構造、槍的使用交代得明明白白,我想那些黃埔一期的「同志學生」肯定是聽得不眨眼睛。正因黃埔如此注重這樣的教育,才鍛造了一所全新的軍校,並由此鍛造了一支全新的軍隊,遂得以掃平天下,創立新基。
本文節錄自:《黃埔軍校文物收藏手記》一書,李學鋒著,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