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前一週,西門町,天氣異常清朗,絲毫不覺寒意。知名影評人、多年觀察西門町一帶戲院演變的陳煒智,頭戴紳士帽,提著一袋文件快步走進蜂大咖啡。包包甫一落下,袋中的電影封面趕緊探出頭來,彷彿有許多故事急著訴說。
紐約大學藝術學院電影研究所畢業,主持廣播節目的陳煒智,專長是電影與劇場史研究。從電影的放映技術到內容流變,他都如數家珍,宛如一部活字典。
他認為,儘管各種新型觀看電影方式崛起,但電影院仍無法被取代。說起看電影的方法,他從1950年代談起。
1954年,臺灣電影院迎來一波改革。第一劇場、大世界和萬國戲院紛紛與國際大廠合作,使用「新藝綜合體」(CinemaScope)技術,引進寬闊銀幕和多聲道音響,帶給台灣民眾震撼體驗。緊接著,遠東戲院與周家的三「聲」戲院等大戲院接連開幕,迎來「全民看電影」的時代。
1956年,政府將電影院分為三級,最上等的甲級戲院擁有空調、沙發座椅和高級廁所,多放映首輪外國電影。
當年,大戲院一個影廳動輒1400個座位,還分為兩層樓,票價10元至14元不等。對比今日,國內座椅數最多的影廳在國賓大戲院,座位僅是近千位,難以想像過去盛況。
威秀影城於1998年進駐臺灣,帶入新型的多廳影城模式,加上臺灣加入WTO,外片配額解禁,能更彈性地安排時段和影片、因應現代觀眾需求靈活調度,20年來大大改變了台灣人的觀影方式。
大廳逐漸消失,大多走向中小廳的多廳布局,以及全面數位化。如今,台北超過50年以上的戲院,只剩下日新、豪華、樂聲和國賓,只能透過照片來追憶當年繁華。
挑畫質〉闊銀幕膠卷
數位放映也比不上的好畫質
你或許會問,手機和平板這麼方便,可以隨時隨地點選電影,為什麼還要進電影院?
陳煒智認為,電影院的儀式感仍是無法被取代的,那是一種集體觀賞,比個人生命更大體驗(larger than life)的魅力。
對他來說,VR、3D,或李安2016年使用的超高規格技術,都不是最吸引他的,讓他魂牽夢縈的始終是那個半世紀前流行的寬闊銀幕和膠卷:宛如半包覆著觀眾的大銀幕、有層次的景深、畫質比IMAX更清晰飽滿的膠卷放映……。
「50、60年代的東西是顛峰,沒有辦法被超越,」至今,陳煒智仍會每年特地跑到英國參加「闊銀幕電影節」,重溫老技術的美好。
膠卷到底好在哪?他舉例,好萊塢的電影近年普遍追求畫質要從2K提升至4K,但膠卷的解析度卻常常有18K的水準,高下立判。
由於畫質好,也連帶影響演員表現,一張臉被放大400倍,1200人一起看演員的一顆眼淚,「連毛細孔都有戲。」陳煒智笑說,大銀幕讓小東西變得更精緻也更無所遁形,更要看文藝和史詩片。
想體驗膠卷魔力,重要影展如金馬都會安排膠卷放映。新光影城、真善美戲院等地也仍配有膠卷放映機,值得專程體驗。
除了進電影院,電影愛好者還有哪些景點可以走訪?陳煒智提到,國家電影中心的閱覽室是他很推薦的地方。雖然不大,但電影的簡報和期刊等相關收藏非常豐富,有著網路上很難找到的珍貴訊息。
另外,若想走訪電影經典場景,可以到白沙灣一帶遊玩。「離台北市區這麼近的一個海灘,竟能拍《西施》裡千軍萬馬,百姓歡呼的畫面,」陳煒智談到,無論是情人慢跑,或是武俠片裡大漠飛砂滾滾,都曾在此處取景,十分經典。
選戲院〉螢幕不是越大越好
幅寬、距離恰到好處最加分
他也針對觀眾平常不大在意的觀影環境做了點評:傳統大院「國賓」或「樂聲」高度極佳,可惜左右幅寬少了視野向外延伸的餘韻;相較之下,另一間傳統大院「日新」,雖然已改建成IMAX戲院,也拆除了舊有的大幕,但觀影時的整體「審美距離和空間」令人喜愛。
至於中小型的戲院,他則偏好「欣欣」及「真善美」。前者的1號廳和2號廳格局端正,迷你廳銀幕比例適切,看起來十分舒服;後者雖然低小,但影廳的格局和幅寬適切,戲院服務人員的優質服務也讓人印象深刻。
結束採訪後,陳煒智走得匆忙,他稍晚還要去安養中心演講,趕赴下一場電影盛宴。